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7 04:12:44 来源: sp20241117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年中经济观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

  以“新”致远,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正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聚焦关键环节,各地推出扎实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坚实——

  物流效率提升25%、成本降低10%、设备稼动率提高5%……一组数据,见证华盛橡胶集团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降本增效。“我们接入了浪潮云洲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实现了订单式生产,从而大幅减少设备待机时间,还提高了轮胎质检精准度。”华盛橡胶集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禄禄说,数字化转型后半成品待料积压和资金日均占用额降低近100万元。

  新技术赋能,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因“新”而兴。截至目前,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传统产业走上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壮大——

  江苏常州,比亚迪基地“海豹”生产车间内热火朝天,冲压、焊装、涂装……机械手臂伸缩旋转,焊接点位火光四射,不到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现在,全球每卖出5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比亚迪。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众多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的缩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主要数字产品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屏、智能手机的产量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

  未来产业版图提速构筑——

  只需30秒!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6台工业机器人装配完成集通信、计算、传感于一体的人形机器人智能柔性关节。“我们可同时生产超过10个不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最大设计年产能100万台。”达闼机器人5G智能工厂相关负责人张磊介绍,公司开发出云端大脑机器人操作系统,突破了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标准化、集成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局限,实现了大批量自动化生产。

  年初,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运行;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天工”首次亮相;6月,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发展未来产业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沿着“路线图”落子布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表示,接下来将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

  各地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新领域新赛道;山东提出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辽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大做强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安徽计划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科创高地;贵州强调抢抓人工智能“风口”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认真贯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将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决定》提出,“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不断强化——

  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成立不到两年,已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相关研究成果既收录于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也应用在企业的无人机研制和运营中。

  “这种企业提需求、高校做解答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作循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主任张涛说。

  科技成果含金量如何,要靠市场来检验。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必须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国持续完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有效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今年1至5月,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46.2万件,企业占比达74%;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应用——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陈民芳迎来好消息。此前,她设计制备出满足骨折内固定临床使用要求的镁合金,应用前景被看好,但由于科研成果所有权不够清晰,投资者有所顾虑,专利技术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转机来自天津理工大学推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经过申请、评估,成果完成人可享有90%所有权并以个人身份入股成立新公司。最终,陈民芳团队以专利技术作价20%总投资的入股方式,与一家生物材料企业合作成立新公司,共同开发创新产品。

  今年1至5月,湖南高校技术合同登记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0%,中南大学高性能铜合金精密部件制备技术等上亿元“大单”频频出现;宁夏14所高校的2055件存量有效专利全部完成盘点、建档,进一步畅通技术供需对接……更加有效的合作形式、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导成果转化不断走向深入。

  “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随着一系列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主体将研究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从实验室“迁移”到生产线上。

  产学研用协同深入推进——

  在山东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市场越做越大,如何实现由大到强跨越?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引来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与当地企业深化合作,为产业发展“引活水、赋新能”;

  硬科技初创企业设立时间短、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品落地应用场景攸关生存。联想集团发挥产业链“链主”优势,与数十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大模型、传感器等产品产业化落地,让资本更有“耐心”,做硬科技的“长跑”伙伴;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江苏南京市在主要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广招技术经理人,四川成都市明确未来3年培养引进技术转移人才5000人……不少地方正打造“科技红娘”队伍,推动科技服务业提速发展,让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决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出台新举措,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

  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持续加强——

  今年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院士团队自主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研制了人形机器人设计组装“大工厂”,可以快速设计构建人形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系统,并在高精度环境下进行快速验证,大幅缩短现有研发周期。目前,该系统已研制出多台Q系列人形机器人样机,初步实现了面向不同场景的技术验证。

  “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紧密围绕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创新链的总体目标,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乔红说。

  从人形机器人到量子计算机,从脑机接口到6G网络设备……我国加快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各行各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增量式技术创新持续提升,生产力正向更高层次跃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打通堵点卡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5月,全国40家高校院所启动为期3年的试点。截至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上海高校院所已完成试点任务,675项成果完成赋权实施,转化金额达10.66亿元。

  “赋权改革充分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创业公司的运营模式更符合市场需求,运营更加灵活。”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说。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以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引导更多资本流入创新创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充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人民日报 记者吴月辉 谷业凯 刘温馨)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