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2:06:06 来源: sp20241125
明天,一年一度的“双11”就将收官。今年“双11”,价格争夺更为胶着:先是预售日一开启,京东采销人员、海氏品牌和某知名主播的运营公司因一台烤箱的“底价”吵得沸沸扬扬;后有大主播直播间里叫卖的学习机被发现比其他平台贵出1700元。
“全网低价”“真低价”“地板价”“破价”……为吸引消费者,各大平台和商家都对外宣称自己是最低价。这其中,不乏带来实惠的真优惠,但云雾缭绕、搞文字游戏的伪低价套路仍然不少。
今年不做烧脑题
大家争相拼低价
不用凑单、领券,是市民明女士对今年“双11”最满意的地方。给自己的雅诗兰黛面霜、孩子的维生素软糖、全家人的生鲜和牛奶,她都是在京东旗下会员制超市买的。“我对比了过去常买的几样东西,几乎每一款都在‘双11’期间直接降价,结账时系统再自动叠加满200减30的优惠,确实很实惠。”
官方直降、单件立减、自动叠券……记者发现,参与到今年“双11”的多家平台都和往年“烧脑”的算术题说再见,直接给出了真实惠。
“‘双11’正式开始前真的不要买东西,因为它真的会降价,买早了的我立亏70元。”网友桃子分享起自己的经历。她10月下旬在拼多多买了一款2130元的手机,11月1日进入商品页面一看,“双11”活动开始后该手机券后价只需要2057元。
市民赵女士最近要买一款某知名品牌的隔离霜,由于在经常光顾的超级大主播直播间没有找到这款商品,她进入了该品牌的天猫官方旗舰店碰运气。往年,品牌旗舰店通常都没有大主播的价格给力,但她发现,“这次品牌旗舰店直接把优惠给足了,买2支正装就送1支正装,价格比免税店搞特价还便宜。”
“真是不想再做满减、凑单的复杂算术题。”从第一届“双11”就开始参与其中的“资深剁手党”段睿乐说,自己更喜欢简单的方法。
限时限款限平台
各按各的组合卖
尽管提供真实惠已成为公认的能打动消费者的王牌,但参差不齐的“双11”促销活动中,仍然有不少暗藏水分的伪低价。
套路1 秘密就藏在型号上
记者发现,不同电商平台或直播间在主推产品上有意制造规格、包装、型号等方面的区别,让消费者很难判定谁是真正的“低价王者”。
11月8日,记者在天猫平台搜索发现,同样是8公斤的海尔波轮洗衣机,有多达11个商家打出了“全网低价”“30天最低价”“60天最低价”“90天最低价”等标签,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一比,11个商家有9种不同报价,门道就藏在型号上。
有两个商家展示出的洗衣机外观图片完全相同,但一个报价686元,一个报价777元,相差91元。记者点击进去看到,原来前者型号为“大神童”,拥有立体蝶形水流,后者型号则变成了M106,拥有极简大面板。
“规格不同价难比”的情况,也发生在超级主播直播间和官方旗舰店的比价中。市民杨女士通过某知名大主播直播间链接下单了一组某品牌81片卫生巾,平均每片价格为2.25元,号称“全网最低价”。她刚下单成功,却发现品牌自己的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一款“狂欢价”组合,平均每片价格为1.77元。“各按各的组合方式卖,然后都说是低价,太气人了!”杨女士说。
套路2 多种价格只标最低
“欧莱雅花蜜套装只要29.9元?”消费者胡女士心底一喜,赶忙从淘宝“全网低价”的链接中点了进去,却发现,欧莱雅旗舰店参与补贴的仅为花蜜水乳体验装,精华蜜和乳液分别只有22毫升,而正装130毫升的精华蜜和110毫升的乳液组合需要489元。
一个商品链接中有多个型号、多种价格,主图标却只标出最低的一种价格,让消费者误以为下单就是这个价。“一品多价”现象在不少平台上都可看见。
“链接主图标的价格根本信不得,必须得点到拼单详情页才能知道真实价格。”市民赵女士今年“双11”被“1.5匹冷暖空调”只要866元的购物页面所吸引,但点击进去才发现,同一链接下的报价竟然多达20种,价格从1000多元至3000多元不等,而866元最低价格只能买到正1匹单冷空调,且特意标注不含安装。
套路3 限制多得让人头疼
“下单时认准‘全网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这是天猫平台给出的选购秘诀。但消费者按照这一规则操作,却不一定能买到“全网最低价”。11月8日晚间,天猫一商家打出了奥利奥饼干“全网低价”的标签,对应的商品为97克的香梨桂花味奥利奥饼干,售价为7.8元。但记者同一时间在京东超市看到,同款饼干的到手价仅为5.9元。
原来,以“闪电标识”显示的“全网低价”包含着诸多限定条件:只能保证在消费者下单的这个时段,该商品才有仅限天猫平台的“全网最低价”优势。换言之,“全网最低价”实际上是“全天猫限时最低价”。
网友“雪菜”称,自己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个镜头,第二天就发现同款镜头降价,联系客服要说法,客服坚持说价格保护仅限保护同一链接出现的降价。
手记
数字之争不如长久实惠
在“双11”获取低价无疑是大多数人参与购物节的原动力,但是,过度迷信和追捧最低价也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前年因为划算囤的护肤品到现在还没用完,估计最后要过期扔掉。”白领王瑞林告诉记者,这么一算,自己冲着“全年最低价”而囤的东西反倒成了最贵的。
记者发现,这个“双11”会细细考量自己是否真需要的消费者多了起来。“都是反复研究过觉得有必要买的商品。”市民陈女士说,理性购物,钱花得才不亏。
与此同时,电商行业对“最低价”的过度追捧,也种下了不良竞争的种子。“如果你不想接受商家‘双11’前一个月先涨价后降价,那就得接受‘双11’降价、平日涨价。”一位电商从业人士反问,“如果长期处于低价状态,利润低得可怜,商家怎么会有动力做好产品呢?”
以低价带动订单量却忽视利润的行为,对厂家、商家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供给方在促销活动中收益长期受打压,唯有通过日常涨价维持经营,那么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也难以获得长久的实惠。
本报记者 孙奇茹 袁璐 文
(北京晚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