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6:59:17 来源: sp20241126
【光明论坛】
作者:蒲 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11月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举行,习近平主席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贺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迪。
世界中国学作为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涵盖了汉学和现当代中国研究,是外部世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学问。上溯至宋元时期,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探索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印记,游记汉学首次在西方古典文献里留下了“中国印象”。自清代以来,学界已习惯将“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1955年,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创建东亚研究中心,聚焦中西方现代接触下的中国研究,带动“中国学”兴起。“中国学”的范畴比汉学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研究,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从马可·波罗的游记、欧陆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从“独白”“对讲”迈向“共话”,反映的是在世界文明交流史的视域下,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变,这也是当今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进展。
中国学研究是一种互鉴学、交流学,是在交流当中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学科。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中国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世界关注,世界也更希望了解中国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密码”。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中国何以为今天之中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议题。世界中国学注重历史与当下的会通,由当代中国溯至历史中国,再从历史源头和文化根基深入理解和辨识当代中国,由对话而交流,由交流而会通,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中国智慧”展现出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在世界研究中国的热情日益高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研究植根于各自的精神传统,各有自己的学术语境和学脉传承谱系,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彼此间往往存在差异,不免互为“他者”,各说各话。因此,提倡和推进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更要推动本土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研究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才能够在交流互鉴中减少误读、化解歧见。
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中国学,从学理上、实践上,深刻阐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指引方向,进而有助于形成增进国际理解的共同体系,减少冲突,消弭国与国的观念分歧。世界中国学的研究也成为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要平台,变“各说各话”为“交流互鉴”,实现“自家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助于探索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式,共同营造更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持续提升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未来,相信世界中国学将以提炼中国经验为初心,以启迪世界为归处,充当好世界与中国沟通交流互鉴的桥梁,以及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真实详尽的中国相关文献和数据基础上,充分尊重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代发展事实,提出与中华文明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相契合的理论学说,将有助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从而摆脱西方话语的局限与谬误。同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研究中国道路的独特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拥抱世界,实现双向奔赴,文明互鉴,这将拼出一幅世界文明完整图景,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8日 02版)
(责编:艾雯、贾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