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1:30:03 来源: sp20241118
陆夷
据半月谈报道,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数字对比之悬殊,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扩大化举报甚至不实举报的关注。
查看举报缘由,简直五花八门。比如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没经验带不好班等等,甚至还有的因学生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家长和学生固然有权监督教师的职务行为,但除了违法违规、师风师德等问题之外,动不动诉之“举报”“投诉”,无疑是一种滥用,走向了家校共育的反面。
家长、学生看似维护了自身权益,但一旦成为风气,就会产生诸多危害:一则部分一线老师身心俱疲,严重者甚至造成心理创伤;二则频繁举报影响教学质量和秩序,长此以往更会破坏正常教育生态,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三则对学校而言,即使举报内容明显不实或牵强,也必须作出回应或处理,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128∶7这一数字样本,折射出的是教师群体之困,也凸显出破解不实举报的必要性。
究其原因,不实举报颇有成风之势,成本低是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家长、学生主要通过拨打市民服务热线、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报电话以及在政务服务平台留言等方式举报教师,但被核查不属实后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来看,一些家校矛盾激化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折射出家校、师生的沟通不畅、互不信任,再加上一些学校处理方式不当等因素累积,从根本上导致了举报的扩大化、随意化。对此,如果不加以重视,让教师群体陷入一种“被举报—被污名化—被举报”的“恶性循环”,最终伤害的无疑是学生、教师和教育事业。
关心爱护教师群体,必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他们“撑腰”,避免不实举报的势头蔓延。去年8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明确指出,对教师的不实举报要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从源头入手,建立家校、师生之间平等互信的沟通机制,畅通内部监督渠道,避免长期单向沟通出现“失衡”;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举报成本,让各种无厘头举报、不实举报付出应有代价。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保护好教师合法权益与教书育人积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用实打实的举措和行动,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切实给教师群体以信任以温暖,才能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