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22:25:36 来源: sp20241030
中新网 杭州10月26日电(鲍梦妮)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正在进行。不少项目中,残疾运动员身旁都有一位健全人作为竞赛辅助人员,他们或是运动员的“眼睛”,又或是“手臂”。若将体育赛事比作残疾人向世界展现自我的舞台,竞赛辅助者则是与运动员一同“推开世界的门”的敲门人。
刘翠青(左二)与领跑员陈圣明(左一)在比赛中。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供图本届亚残运会女子100米T11级决赛中,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运动员刘翠青在领跑员陈圣明的引导下,以12秒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刷新赛会纪录。
起跑前,陈圣明帮刘翠青站上助跑器,并与其确认起跑向前的方向。比赛行进时,一条长约10厘米的引跑绳连接着彼此,两人同频摆手、迈步,朝着终点冲刺。
出人意料的是,这对默契十足的搭档仅磨合5个月。在刘翠青心中,领跑员就是自己的眼睛,而这个“新眼睛”特别明亮。
最初,两人跑步习惯完全不同。为达成步调一致,陈圣明学着克制自己,顺着刘翠青的习惯改变肌肉记忆。“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手臂。自己跑时,摆到胸前的位置就可以了。但作为领跑员,我得把摆臂放在两个人的居中位置,这样才能达到同步向前的目的。”
中国队选手王林花(左)和领骑员刘子新在比赛中。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供图“你是我的眼”同样是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个人B级3000米追逐赛冠军王林花对领骑员刘子新的形容。不论走到何处,两人始终紧握对方的手,相互依偎。
据了解,刘子新曾是一名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并于2021年退役,退役后不久她就接到了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的邀请,成为一名领骑员。“双人自行车比我之前一个人骑更具有挑战、更需要配合,比如加速、减速等都必须同步,刚开始搭档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为了当好‘眼睛’,我也曾尝试过闭上眼睛骑自行车,我要做得就是掌握好方向,让她大胆往前冲。”
小小踏板,传递着彼此的默契。王林花说,“如今只需凭借脚下踏板的力道,我就能接收到信号,踏板变重是告诉我要加速,变轻意味着得稳一稳。”
杨贝贝(前排左)与何丽萍(前排右)在比赛中。 鲍梦妮 摄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硬地滚球赛场,有一群背对赛场的“神秘人”。他们身处场地中央但无法观赛,虽无需掷球却又能与运动员一同“左右”赛果。
作为专门为脑瘫患者、严重躯体功能障碍的运动员设立的运动,硬地滚球根据运动员残疾程度分为4个级别。其中,BC3运动员无法做出握、拾、掷、投等动作,需要辅助的斜坡道工具以及轨道操作员的帮助才能完成比赛。
何丽萍就是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硬地滚球BC3级选手杨贝贝的轨道操作员。按照竞赛规则,何丽萍需始终背对赛场,待杨贝贝决定出球方式后,再根据其需求调整好轨道的方向、长度、高度,并将球置于指定的轨道位置上,辅助杨贝贝完成最后的出球。
“贝贝是一个开朗、聪慧的女孩。三年相伴,我们已经有了很深的默契度,有时只看表情也能明白她的意思。”为增进信任和默契,何丽萍还照顾着杨贝贝的饮食起居。朝夕相处中,何丽萍已将杨贝贝视作自己的孩子。
颁奖仪式中,无论是作为“明眸”的引领员,还是“如臂使指”的轨道操作员,都与运动员一同站上了领奖台,并被授予鲜花与奖牌。当获奖运动员与其竞赛辅助者的姓名同时被播报时,“残健融合、携手同行”印刻于全场掌声之中。
“心相约,梦闪耀”,在竞逐体育的道路上,残疾运动员从来都不是“孤勇者”。(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