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23:57:33 来源: sp20241229
【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海风拂岸,浪花翻卷,不远处,自动化龙门吊将红色臂膀伸向蔚蓝海洋,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在码头上自如穿梭……在深圳市各大港口上,如雨林般密集的集装箱镶嵌海湾,拖车快速有序通过闸口,堆场高效作业,数以万计的集装箱正在紧张有序地装载上船发往全球各地,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是深圳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真实写照,也是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深圳全面加快海洋建设,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蓝色动力”日益崛起,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添底色、增亮色。2022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达9.7%。
从“小渔村”到“排头兵”
深圳因海而生,更要因海而兴、因海图强。从“小渔村”到“排头兵”,深圳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海风的气息,引领着浪潮的方向。
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在这里吹过,蛇口开山炮响,深圳的故事拉开大幕。春潮涌荡,千帆齐进,“海上特区”的建设也同时开启征程。历经44年峥嵘岁月,已然成为海洋经济的“排头兵”。
深圳毗邻港澳,面向南海,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区位优势独一无二。临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成了深圳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7年,深圳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深圳与上海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度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2年,深圳陆续出台了《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陆海全域统筹,五大方向拓展海洋产业新增长极。
2023年,《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正式出台,提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这是深圳面朝大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定位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纲领性重要文件。作为国内首个编制出台这一类型规划的城市,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越发清晰;借助“双区”驱动机遇,深圳“蓝色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该规划立足深圳本土的先决条件,从国际航运网络、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绿色发展、海洋科技、彰显海洋城市文化、深圳对外合作等维度出发,全面且详实诠释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为深圳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分阶段的目标图景。近期到2025年,面向具体行动,提出了务实、可操作性的海洋管理机制及近期重点项目计划,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到2035年,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到2050年,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
从顶层设计到全域参与
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航运综合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拥有前沿科技力量和良好创新氛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基础扎实、全域参与,正迎来光明前景。
船航四海,港通天下;湾区之城,向港而兴。在深圳各港口远眺,一艘艘远洋货轮集聚在锚地,等待引航进港;临近的港区堆场内,满载着“深圳制造”的数万个集装箱静候出海。深圳港创新海铁联运、驳船便利绿色运输等模式,将国际枢纽港功能延伸到更广阔的内陆腹地,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港口就在厂门口”的无缝衔接。在深汕合作区,“港产城”模式促进比亚迪与深圳港强强联合,加快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深圳在全国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助力大湾区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畅通稳定,也提升了深圳港国际中转港和全球枢纽港地位。
“向海而兴”,势必需要学科建设与科研人才的到来,全民海洋素养的培育拉开了帷幕。《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圳将构建“1+X+N”的多层次、梯度化海洋高校教育体系。2022年,深圳市发改委下发《关于海洋大学项目代码的复函》,正式赋予海洋大学项目代码,海洋大学校园概念设计方案评审通过,选址于大鹏新区坝光片区,将在2025年完成一期校园建设,并开始独立招生。此外,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盐田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大学共建的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成立;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顺利获批……目前,深圳的海洋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初具成效,主要发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能源、港口与航运管理等领域。
除了航运与科研的优势,深圳海洋油气开发已颇具规模,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深圳海洋工业日益彰显力量,吸引更多深企加速掘金。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研祥智能、汇川技术、海斯比、潜行创新、吉影科技、金航深海矿产开发集团、邦彦技术、震兑工业等一批涉海龙头骨干企业聚集鹏城,推动深圳海洋经济在高端装备制造、船舶电子电气、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和海洋电子元器件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相关企业已成为推动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深圳等地率先出台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和指导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业务,成立规模100亿元的绿色航运基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2022年,深圳将海洋产业列入重点培育的“20+8”产业集群后,集聚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全域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促进了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其中,深圳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深圳绿色航运基金率先落地。
“蓝色力量”日益强劲带来的信心和期待,透过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可见一斑。为期3天的博览会,共迎来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参展、6万人次观众参观,“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达成意向交易额103亿元,充分展现了海洋城市建设的全时全域全民特点,生动诠释了“渔粤向未来”的主题。
从海洋优势到发展胜势
把握住海的机遇,才能收获海的红利。当前,深圳海洋经济总量初具规模,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空间保障能力提升……“蓝色经济”成效显著的背后,是海洋优势向发展胜势的不断转化。
筑梦深蓝,离不开“产业下海”。深圳一方面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引导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向海发展,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化特色化发展,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海洋运动、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大小梅沙、海上田园、海上世界等丰富的海洋主题景区,以及东部盐田海滨栈道,西部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等适合休闲慢行的滨海栈道吸引市民游客频繁打卡,以梅沙京基洲际、佳兆业万豪、桔钓沙莱华等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滨海旅游酒店和较场尾、大鹏等地的亲海民宿群规模日益庞大。
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复苏,滨海旅游的扩容提质不断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深圳实施多项举措助力滨海旅游市场消费,持续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激活旅游消费市场。以盐田区为例,不仅通过全面启动中英街品质提升工程,升级改造东部华侨城等优化升级基础设施,而且还上线“畅游盐田”官方平台、安排3000万元专项消费券及购车补贴等,为滨海旅游“引流”“圈粉”。此外,深圳还将完善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综合设计周边海洋文化生活圈,联合香港、澳门等地开发更多航线。
经济蓝海也是文化宝藏。深圳的海洋运动,让海洋文化融入了城市生活,丰富城市生活的海洋元素、海洋氛围,让星辰大海成为了深圳人的“美丽乡愁”。今年3月,第十四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大鹏大亚湾水域上正式开赛,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组成100支帆船队,在湛蓝的海面上劈波斩浪,尽情竞速。创办于2007年的这场赛事现已发展成知名度、影响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帆船赛事,也是我国水上运动第一精品赛事,并作为唯一体育品牌写入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据初步统计,2023年深圳要举办的水上运动赛事多达50余项。
发展海洋经济,并非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深圳也不断加强。构建蓝色生态屏障、打造绿色活力海洋名城,深圳从点到面、陆海联动,出硬招,求实效,率先编制完成了相关规划,初步划定陆海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了海洋生态保护整体格局。每年的夏秋两季,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都会迎来深圳市民的“老朋友”、濒危珍稀候鸟黑脸琵鹭。这片湿地,每年都会为10万只候鸟提供宝贵的栖息家园。
在这张“蓝色名片”上,深圳还在不断书写新的栏目:举办第六届世界海洋大会、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揭牌中欧蓝色产业园,吸引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落户……以展促产,以展兴产,深圳实现了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海洋领域国际对话合作,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出广东声音、中国声音。
海洋开放、深邃,是广东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潜力所在、空间所在。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机遇,深圳这艘“冲锋舟”正扬帆远航、挺进深蓝,广东海洋强省建设也必将乘风破浪,取得新的突破。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写: 深圳新闻网记者 范洋航 南方网记者 曾文宇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视频策划:韩薇 苏若倩
视频剪辑:张琪达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校 对: 赖玉清
南方网 深圳新闻网联合出品
(来源:南方网)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