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窝窝”变“绿窝窝”(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发布时间:2024-11-27 11:01:20 来源: sp20241127

  绿色发展是实现“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有效路径,找准方向、找明优势、找对产业,就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古浪县东北,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因为曾经风沙肆虐而得名“八步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里一直与黄沙为伴,吃饭嘴里都是沙,没有不落沙子的地方。

  老人们说,“沙漠就像病症,吞掉了村子,赶跑了人”。132公里的风沙线,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侵蚀着八步沙周边十多个村庄、两万亩耕地。许多村民无奈离开,但有人选择坚守。上世纪80年代,我爷爷辈的郭朝明、贺发林等“六老汉”,拿起锹镐挺进八步沙,组建集体林场,誓与7.5万亩流沙“斗”到底。之后,我的大伯郭万刚和村民们作为第二代治沙人,向风沙危害更严重的黑岗沙、漠迷沙等地方挺进。2016年,我回到家乡,看到老一辈治沙人的辛苦付出,看到林场中的梭梭、红柳树等茁壮成长,心想不能让这些林木没人管,便决定留下来。于是,我成为第三代治沙人中的一员。

  与风沙斗争,需要因时制宜,持续创新技术手段。曾经,治沙就是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最为常见,但几场大风过后,近一半的树苗就会被沙子埋掉。为了让治沙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我们不断引入新设备、开发新技术。比如,先是探索“草方格+沙生苗木”模式,降低风力影响、更好涵养水分;继而尝试固、管、护、养一体化防治,形成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搭配的立体治沙模式。如今,林场成立了机械管护队,引入手扶式沙障机、运水车等大型设备,有效加快防沙治沙进度、提升工程质量。设备支撑更雄厚、技术理念更先进,绿色家底更加充实。

  沙漠面前,个人是渺小的。防沙治沙,必须集众力,引导更多人参与其中。近年来,我们依托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已有超35万人走进八步沙林场、了解治沙故事,其中许多人主动参与到压沙植树、浇水管护等工作中来。聚木可成林。5年来,八步沙林场公益项目植树6.8万亩,生态画卷不断铺展。

  治沙不只是种树,还得让沙地生金。把“沙窝窝”变成“绿窝窝”,再变成“金窝窝”,是我们的目标。这些年,我们发展沙产业,流转附近沙化土地,带领当地村民种植枣树、枸杞等作物,创造了300多万元收益,林场职工年收入由曾经不足3000元增长到8万元左右。造林之余,我们因地制宜,养殖沙漠土鸡,发展网络电商。实践证明,绿色发展是实现“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有效路径,找准方向、找明优势、找对产业,就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把沙固住,把林栽好,是治沙人一辈子的事业。作为新一代治沙人,我将秉承前辈们的精神,治更多沙、栽更多树,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

  (作者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本报记者宋朝军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