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23:56:29 来源: sp20241109
这个暑假,高校中的“小众”博物馆正在不断升温,这些博物馆不仅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馆藏珍品,还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拥有14个展厅的艺术殿堂容纳了2万多件展品,多数来自清华美院的藏品以及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都有哪些宝藏藏品?藏品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一起一睹为快!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本身就称得上一件艺术品,它由瑞士的建筑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立体几何的造型简洁流畅。博物馆顶部的方正线条与支撑的罗马式圆柱相得益彰、刚柔并济。走进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从一层贯穿到四层的宽大阶梯,这些阶梯连通着每一层的展厅,它们就像艺术的阶梯一样,一层一层引领着观众走入这座艺术的殿堂。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观展的热潮,一大早,来自各地的研学团和以家庭为主体的观众就已经络绎不绝了,这段时间,平均每天的观众人数达到了6000人。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这个暑假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什么?从典雅华美的丝绸家具到抽象个性的现代艺术,从独具匠心的古代陶瓷到充满童趣的动物绘画,可以说是精品荟萃,无问西东,我相信总有一种风格符合你的审美,建议你一定要给眼睛留足时间,给手机留足空间。
01
“把文化穿在身上”
令人叫绝的东方审美
在织绣展厅,一百多套明清古董衣让你一次看个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你会深深折服于老祖宗的品位,不知道是谁的巧手,把山水自然和花鸟鱼虫全都绣到了衣服上。
如果你喜欢新中式穿搭,这些明艳精致、款式多样的清代百褶裙一定会让你眼馋,裙身上的织造暗花、刺绣图案和裁片褶皱完美融合,裁剪之精,绣法之美,技艺之高,共同形成了细微美妙的层次感,你会恨不得立刻把它们穿在身上。
谁不喜欢“出门见喜”?清代织绣讲究“有图必有意”,象征金玉满堂的花卉彩蝶,祈求多子多福的百子嬉戏,还有希望夫妇和美的琴瑟和鸣,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
展现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美学,除了织绣,还有以书画、家具、瓷器为主题的常设展览。等着大家来探索,一起跨越时空,与美相遇。
家长:带着孩子一家人来的,主要是陶冶情操,清华大学珍藏着其他博物馆没有的展品,艺术的氛围比较浓厚。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源于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东方美不只在精美华丽的橱窗里或是古旧的典籍中,它正越来越契合时代,融入我们的生活。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看完展览感觉还不过瘾,想把清华打包带回家?没问题,博物馆的艺术商店懂你。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制作精美,而且把馆藏经典的IP都一网打尽。比如清朝丝织品的纹样就被设计成了帆布包、鼠标垫、笔记本,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被做成了立体便签贴,好像在对无数仰慕她的学子说,我们清华见!
02
师说“镇馆之宝”
尺素传情 遗墨流芳
也许你会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这么多的宝贝,那什么是它的镇馆之宝呢?可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清华人心中,镇馆之宝一定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一脉相承。常设展览“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广受观众好评,它展出了130多位为社会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华已故学者的书信、文稿、日记等,让人感受字里行间的大师风采与家国情怀。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这套图文并茂的书信手稿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它是87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一封珍贵家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刚刚完成了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古建筑的测绘,在代县得知战事,那时8岁的梁再冰正在北戴河随大姑姑消夏,夫妻二人迫于局势无法探望,于是林徽因给女儿写了这样一封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她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气写了十句话,就是小孩子一看就能懂。“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我觉得这一句是很经典的,一个母亲对一个八岁的孩子娓娓地在讲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爱国是具象的,是身体力行,林徽因的家世用一个词“满门忠烈”也不为过,她从小受到熏陶就是这样的,所以她传递给她的孩子。
“前奉函嘱对留美公费生杨振宁君之研究计划加以指导.......杨君对原子核物理之理论尚有门径,赴美深造适得其时。”这封信是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王竹溪写给校长梅贻琦关于杨振宁培养意见的回信,推荐杨振宁去普林斯顿大学深造。信上有赵忠尧、王竹溪的签名盖章,还有梅贻琦手写的一个琦字,记载了清华大学一段重要的办学史和留学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杨振宁赴美留学,他其实是想做高电压实验物理,可是两位老师认为他理论物理的功底还是相当有基础的,而且在当时这种高电压实验难以开展难以进行,所以建议他学原子能的理论物理,这个其实非常重要。这封信能够反映出在西南联大时期,当时办学对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其实它是有所考虑,联大的老师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处于世界前沿的。
清华大学学生 周芙瑶:书信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经常以尺素传情,现在我们从这些书信里看到清华的文人名家一些生活的痕迹,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办好高等教育也是非常有启发的,特别是今天的家庭教育该如何进行,今天的学子该如何励志、成才、报国,通过我们的展览都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
03
向美而行
打造多元美育体系
作为高等学府的文化殿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也要敞开大门,服务于全民美育教育。从2016年开馆以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已经接待了超过370万的海内外观众,社会观众超过90%,成为高校开展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这个暑假,“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展览人气特别高,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270多件以动物为主题的绘画与雕塑艺术作品。大家惊喜地发现,黄永玉的猫头鹰、青蛙,齐白石的虾等作品被制作成动画小视频,展厅里回荡着小鸟的歌声、青蛙的叫声、猴子的嬉闹声、潺潺的流水声,充满趣味和创意的数字化展陈方式,让一件件展品“活”了起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我们每年暑假都会针对青少年儿童特别进行策划,今年我们基于馆藏特别梳理了齐白石的一批藏品,因为今年是齐白石诞辰一百六十周年、黄永玉诞辰一百周年,串起了包括吴冠中、虚谷、任伯年等在内的三十几位艺术家的动物题材作品,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暑假,清华大学的志愿者们定时在展厅进行深度讲解。伊朗的三彩钵、巴基斯坦的人面陶瓮、意大利的马头来通杯,这些来自“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的珍品,以其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令观众叹为观止。此外,展览还针对16岁以上观众开设了“手作之美:抟埴成器”陶艺泥塑体验课,很多专业观众更是为了学术而来,深入研究中西方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的不同特点。
“抟埴之工”策展人 谈晟广:这个展览打开了很多人的视野,很多学者也专程过来看,都说这个展给大家的启发很大。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邀请国际还有国内的知名学者给大家做普及。
既普及美育又深耕科研,在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的同时,针对美术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还特别展出了艺术家的创作草稿和创作笔记,为从业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作品的宝贵机会,助力专业水平的提升。
未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还将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通过多元美育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向美而行。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赵迎晨)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