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5:57:30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杭州3月27日电 (赵晔娇 王潇婧)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已纷纷开始“抢春天”。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内客商涌动,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10万种小商品正在销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宜业又宜居,背后离不开中国优越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去年8月,义乌市珒泰贸易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土耳其外商TUMA ENES,喜提当地第100万户市场经营主体。他回忆,当时自己从准备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一天时间,“‘浙江速度’时常让我感到Amazing!”
从0到100万,从小商品到大产业,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义乌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浙江持续推进法治化建设的缩影。
2006年,浙江率先提出法治浙江建设,并走出了一条法治先行先试的新路子。18载光阴荏苒,这张蓝图浙江一绘到底,“法治浙江”建设内涵不断丰富。当下,法治更成为浙江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使“民安”与“民富”齐头并进。
“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
“全省先行试点的27个县(市、区)共开展合法性审查3.96万件,行政行为争议发生率、败诉纠错率分别下降至0.76%、1.58%,试点地区经合法性审查后事项均实现零败诉。”
这张亮眼的法治政府建设成绩单,来自2023年浙江省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
镇、村一级决策把关难、难把关,是当下基层依法治理的难点。
2023年年初,浙江启动县乡合法性审查改革,浙江省司法厅编制全国首创的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一图一清单一指引”工作标准,该省27个试点地区在省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实践,实现了审查标准全覆盖,部分地区制定村级合法性审查标准指引,进一步延伸审查标准化的基层触角。
浙江省司法厅及各地编制的审查标准。浙江省司法厅供图“安全生产条款中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存在歧义……”日前,在浙江宁波象山县大徐镇林善岙村一场会议中,镇合法性审查小组的成员们正在对牛岙自然村整村改造项目有关合同进行专项审查。
该村党支部书记郑清介绍,过去因为合同不规范吃过一些亏。如今有了统一的审查标准,不仅有规范的合同模板参考,镇里还有专业的审查人员进行把关,心里踏实多了,干事也更有底气了。
该镇出台的《关于推进村级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村级重大决策、村级采购、村级工程等合法性审查事项清单,明确了清单事项未经合法性审查不得签署资金提取审批,并对审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编制工程建设、土地流转、租赁等常用合同示范文本,供各行政村参考使用,从源头规范村级合同管理。
“我们着力破解县乡合法性审查中存在的‘堵点’,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前端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事项、行政争议,全面提升基层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中毅表示。
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所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如何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老城区、老旧居民区、老年人较多区——位于杭州拱墅的王马社区是典型的“三老”社区,这里却有着许多响当当的荣誉:“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首批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
在王马社区,“居民议事厅”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楼道骨干和民众组成居民议事团,时常围绕社区里的大事小事,在这里商讨,广泛收集民意后,提炼共性需求。
“杭州市司法局就《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意见征集,多次来到我们联络站,和工作人员、业主代表、立法信息员就和基层工作中迫切需要立法给予明确的问题展开调研。我们通过召开‘圆桌’会议,将居民的诉求整理后,由立法信息员反馈给联络站。”该社区负责人说,其中部分意见还被采纳并写入条例。
在杭州市司法局负责人看来,法治是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大底气,“通过培养民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已实现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在浙江,创新发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的好做法、好故事不胜枚举。
“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样面孔的人做‘中间人’,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义乌做了10多年调解工作,被称为“国际老娘舅”的伊朗籍商人哈米说。
哈米所在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联合国社区”之称,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位外籍人士。
2013年,义乌成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采用“以外调外”新模式,构建了商城和谐新机制。目前,这支由15个国家、18名外籍调解员参与的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涉外调解队伍,纠纷成功化解率达98%,有效保障中外客商权益。
“外籍人士较为了解对外贸易中报关、清关、出关等环节,利于沟通,增加了调解的信任度和亲和力。”义乌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以“多元交流”促进民俗文化交融,带领中外调解员、留学生等参与法治宣传、诚信创建等社会治理活动,提升法治意识,传播中国“和”文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绿水青山间,浙江不断梳理总结经验,让民主成为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的源头活水,成为基层善治的典型。
“千金方”引导企业合规发展路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底色”。浙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发源地和重要实践地,法治与民营经济始终携手同行、共生共荣。其中,强化合规管理,是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浙江三个“一号工程”的必由之路。
作为“百工之乡”,温州人做鞋历史悠久,鞋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成长阵痛”。
中国鞋都产业合规驿站。浙江省司法厅供图为了在成长中不越“线”、不踩“雷”,实现更好发展。近年来,温州由市检察院牵头,市司法局、市工商联以及相关执法司法机关共28家成员单位参与,率先在鞋革行业协会设立“企检服务中心”,积极构建刑事、行政、行业“三规合一”的工作体系。
正所谓,世界制鞋看温州,温州制鞋看鹿城。鹿城区根据自身产业结构和特色,以“小、快、灵”为标准,围绕鞋革产业编制《产业合规指引》《企业自主合规操作指南》,聚焦知识产权、安全生产、财务税收、用人用工等四大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指引,同步出台自主实施操作指南,力求指引一目了然、企业一点就通。
该区还依托新时代“两个健康”法治服务中心等平台,联合浙江高校打造重点产业合规研究基地,分行业、分模块制定合规指导文本、风险清单、管理手册及企业合规有效性评价标准,健全合规企业评价体系;推动国企先行先试,在实际运转中排查问题,为制度全面推广打好基础。
“合规整改让我们避免了近百万元的损失!”该区某鞋业公司负责人感慨,“‘体检’后才发现,公司用工合同、安全管理等有数十处风险点,通过鹿城合规专家团队的指导,我们逐一进行整改,完善相关机制。”
除了提供合规指引“千金方”,鹿城区还提供“把脉式”合规体检,实施千名律师进千企“双千工程”,组织律所与鞋革协会等商协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法律服务团与企业结对,律师精准梳理高发风险事项形成共性问题清单等。
“我们着力构建了行政司法协同、行业自治自律、企业合规守信的合规共建共治新格局。目前,已累计开展法治体检超2000家次,近30家企业按期通过合规整改,评估合格率100%。”温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