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5:12:43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社 雄安4月3日电 题: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见闻:“举家搬迁”的“新雄安人”
中新社 记者 陈林
广州到雄安,约2000公里。从独自一人来雄安,到举家搬迁,杨国良用了4年。
从事数据通信行业超过20年的杨国良博士,是雄安新一代网络实验室副主任,目前正带领团队帮助雄安打造全球首个全域纯IPv6的未来之城。
2017年的春天,官方媒体发布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磅消息。2018年春天,杨国良以相关专家身份第一次来到雄安,进行授课。他还记得那时新区交通并不便利,周边也无高楼。“开完会已没有返程火车,只能找汽车先送到石家庄。”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6楼的办公室,杨国良透过窗户能清楚看到启动区“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楼下公园的树木已绿,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远处高速公路上车辆飞驰……
2020年5月,多次往返广州、雄安后的杨国良下定决心成为“雄一代”。他记得雄安那时周围到处是工地,自己皮鞋每天都要擦。现在的环境已经非常好,他周末总会陪孩子去骑自行车。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谈及来此原因,曾有过深圳工作经历的杨国良说,人一生中能遇到这种机会并不多,他希望抓住机遇。
2021年,杨国良妻子因单位在雄安成立新机构,也来到这里。她和丈夫回老家时,经常聊起雄安的变化,这对正在广州就读初中的孩子产生了影响。
2022年,随着孩子愿意到雄安就读,杨国良正式举家搬迁。他坦言,这背后是全家人更看重雄安未来的巨大潜力。他相信,这里将是中国科研人才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工作人员王雨帆对此也同样坚信。这是三年前他从一家央企辞职来此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他的女朋友此前已在雄安工作。
3年来,他看到过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也看见了晚上的万家灯火,看到不断有新疏解单位搬迁,也看见了许多优秀科研人才团队从各地甚至海外向这里聚集。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王雨帆“慢慢有了归属感”。
“90后”的雄安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商馨莹,在3年前放弃天津事业编制,来到雄安。她说,同事中有美国、英国回来的高学历人才,也有从国内一线城市而来的知名科研团队,大家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起创建新的科研平台。
2023年买房,是她眼中的“扎根雄安”。今年还准备把孩子接过来读书。商馨莹说,她的故事也是许多“新雄安人”的故事,“每一天,这样的故事都在一次次重复上演。”
26岁的吴吉昊,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大学毕业后,他就跟随公司团队来这里施工建设。房子盖好装修后第一次亮灯的瞬间,是他眼中关于雄安最美的记忆之一。
在这里工作3年的吴吉昊,希望能在雄安落户成家。他喜欢三百米进公园、一公里进林带、三公里进森林、处处是游园的环境,更爱上了这座新城的“烟火气”——“刚来时,在离县城较远地方施工外卖都订不到,如今周边到处是不同地域特色的菜馆。”(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