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9:36:01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上海11月10日电 题: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新社 记者 马德林
日前,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上海参加2023德中经济峰会期间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探讨了德中两国在经贸、人文领域的合作交往。
谈经贸: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傅融表示,中国经历了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帮助大量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而且我也很高兴德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两国2022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276.3亿美元。目前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运营,直接支持约11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我们确实为两国的关系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基础。”傅融说,接下来两国应思考的是如何继往开来。
傅融认为,德中两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开放的全球环境,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匪浅。因此,“脱钩”不是正确的道路,德中应找到一种未来的良好合作方式,让两国企业真正能够共同努力,克服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
近期,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发出坚定扩大开放的明确信息,傅融对此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应在德国和欧洲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在华德国企业来说亦然。”她说,自己很期待下一步中国将要落实的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
论人文:教育的交流为未来创造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拥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的傅融,对于德中两国的人文交流有自己的理解。
“面对分歧乃至冲突,我们要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和哲学中汲取智慧。”傅融对 中新社 记者说,在北京生活一年多,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在雍和宫参观。“(寺庙里)满是怀着美好愿望的民众,在那里祈祷,希望未来身体健康、生活美好。”
傅融格外关注教育领域的交流。她就任德国驻华大使一年多来数次访问中国高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师生进行交流。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前一天,她参观了浙江科技学院。
“假如一个人年轻时曾在异国学习生活,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对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傅融说,教育的交流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创造基础,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奠定基础。
“找到彼此信心和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面坐在一起。”傅融说,增进包括研究人员、教育人士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民间社会之间的接触,是德国开展对华交往的重要部分,“我希望在政治经济合作基础上,(人文交流)能成为我们塑造两国关系的方式”。(完) 【编辑:张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