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9:03:09 来源: sp2024110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作为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的一门课,怎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呢?我们去看看各地学校都有哪些尝试。
不久前,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刚刚上过主题为《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思政课,他们把教学的场景从教室切换到电力主题场馆,让学生们体验电力工人的不易。
为了让学生有更切实的体会,老师选择了两位同学戴着绝缘手套去体验电力工人日常最简单的工作拧螺丝,试了几遍都没成功,而电力师傅一出手就拧上了。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惊讶与好奇,等着师傅分享经验。
国网营口供电公司带电作业检修员苑爱国跟孩子们说:“我刚上班的时候跟同学们是一样的,怎么拧也拧不好,当时工作特别繁忙,每天的工作任务特别重,为了不耽误工作,我就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练习,有时自己练的时候甚至吃饭都忘记了,回家有时也会去练。”
工作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做好,苑师傅用自己的故事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辽宁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祝欣瑜说:“很值得尊重,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堂融入实践场景的思政课,学生们一改在教室里的沉寂,争相体验,积极参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课程主题的理解和认同得到深化。
辽宁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李静涵:“这样的思政课非常有意思,知道了这些电力工人的工作是怎么做的,更加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和不容易。”
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思政课教师陈新女:“思政课场景的转换也带来了学习体验的变化,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互动性的增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思政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政课建设作出的最新指示中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曼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做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在点滴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伟力,在点滴的生活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当中。”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创新丰富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江西师范大学,思政课老师王钰鑫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情节来引入,开始他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题课。这堂思政课,鲜活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理论自然融入其中。40分钟下来,同学们不仅兴趣满满,收获也不小。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老师他会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表达他的观点,然后也会用一些让人感觉很热血沸腾的,也有那种催人眼泪的故事,然后来激荡我的心灵。”
王钰鑫的思政课是学生们争抢的金课。可2018年,他刚到江西师范大学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时常为学生们心不在焉的听课状态烦恼。课上的这些理论对立德树人很关键,怎么把课讲活,王钰鑫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找到了让学生感兴趣的授课思路。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钰鑫:“学生在哪里?我们老师就要走到哪里去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兴奋点,你才能打通我们思政课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你每天做的每一件事、关注的每一个事情可能都在备课,你要去思考这个东西、这件事、这个案例能不能带到课堂上,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真正结合起来。”
这些年,王钰鑫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新时代实践中不断挖掘故事,充实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让课程本身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帮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王钰鑫:“这门课实实在在的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来帮助学生建构了一种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而这种认同恰恰就是我们培养时代新人要达到的一种目的,也是他们真正能够投身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一种需要。”
为了让思政课“活”起来,老师们各有探索。在西北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教师韩璐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解释世界的物质本质,她邀请了物电学院的教授来到自己的思政课堂,讲授量子纠缠的相关内容。在韩璐看来,借助多元化的视角来阐释哲学问题,能够更加生动地讲好思政课。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韩璐:“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课堂、思政课堂当中,引入一些自然科学的、前沿的知识和理论,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们的学科视野,也有助于更好地让同学们从内心当中,确认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王曼倩:“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强、情怀深,学生才能真信。思维新、视野广,学生才能真懂。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点滴的身边人、身边事当中去接受思政课背后的哲理道理。思政课教师他自立严、人格正,学生才能真用。学生被教师的人格和知识所感染,那么他自觉地就会把教师的教导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
前不久,在首都师范大学,分别来自北京大、中、小三所学校的师生代表举办了一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集体备课会。备课会上,思政课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备课思路。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潘龙龙老师,针对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他的课程设置内容主要是激发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周杨则将“文化自信”作为主线,通过情境创设等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因何而自信”以及“如何更自信”。
大中小学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王曼倩:“不同的学段学生他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思政课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对相邻学段的思政课教了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的话,学生他在升学之后,思政课的针对性就会大打折扣。大中小一体化集体备课,其实就是把各个学段纳入到学校思政课建设整体当中来进行通盘考虑,打通他们的整体性和贯通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各个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延敏:“小学阶段重在启蒙,中学阶段打牢文化素养,大学阶段深化理论学习,强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通过不同学段的教学联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用最贴近的学术的话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近年来,“大思政课”育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思政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思政课可以讲得很枯燥,也可以讲得让同学们喜欢听。校园里的思政课是个小课堂,社会和时代却是个大课堂。用“大思政课”的理念来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就有了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同时对课程教材也要精心设计,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同学们才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