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1:04:28 来源: sp20250102
据报道,《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于日前正式印发,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深圳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举措。其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该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等话题广受社会各方关注。在此背景下,深圳的做法显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价值。这意味着,在深圳,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有了制度性保障——对于开设体育课,学校没有任何“弹性空间”,必须做到“定量供应”,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现实里,相比于其他“分数权重更大”的科目,体育课是最容易被牺牲的。这显然是个错误导向。毕竟,体育对于提升身体素质、锻炼心态意志来说意义重大,本应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体育课的讨论声量”并不少见,不少地方也在推进相关工作。2021年,有地方就曾发文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今年2月,也有地方发文明确,推动中小学校试行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
但与上述两地的“鼓励”和“试行”相比,深圳此次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课程的“硬性指标”,也向社会传递了严肃的信号:体育课非常重要,不能再有模糊余地,要让孩子们跟不喘气、不出汗的体育课说“再见”。
就此去看,深圳此举也是做了一个示范。后续,也希望深圳方面跟进评估,为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经验。
体育课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边缘课”,而应当获得更稳固的制度保障,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更大、更重要的篇幅。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助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江城(媒体人)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