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从三个维度读懂习主席这封贺信的深意

发布时间:2024-12-05 14:53:56 来源: sp20241205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在贺信中,习主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伴随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不仅是华夏儿女的永恒关切,也是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长期求索的命题。央视网《联播+》带您从三个维度读懂习主席贺信中的深邃思考。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文明探源,为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源泉,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他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他感慨:“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几代学者20多年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从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从《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生机勃勃,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不断走深走实。

如今,“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根脉传承弦歌不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他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进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惊艳世界,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今日之中国,以文化之声唱响中国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价值共识、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赵光霞、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