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描绘强国建设壮丽图景

发布时间:2024-12-15 13:04:57 来源: sp20241215

  2023年9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如约而至。全国亿万名中小学生守候在屏幕前,共上一堂“大思政课”。

  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再到国防教育、科技创新,这个国家级思政课堂,以可感可知的画面、生动鲜活的话语,描摹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鼓舞广大青少年昂扬奋斗,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宅兹中国,传承有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何以中国?国宝何尊为节目开篇,也提供了一份来自3000多年前的答案。

  作为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礼器,器内底部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的字样,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这些刻在“心中”的文字,让同学们永远铭记:尊内藏乾坤,心里有中国。

  2023年《开学第一课》,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同学们遨游其中,心底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滋养文化传承之花,孕育强国复兴之果。

  节目精选3个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探寻文明源流中,坚定文化自信,呈现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深情回顾,讲述了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皓首穷经编纂《儒藏》的过程;浙江大学研究员金晓明带领同学们走进光影,在数字版《清明上河图》中细细品鉴“外卖小哥”“宋代人租车”等轶闻趣事,开启一场“千年画中游”;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以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领略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跟随王博教授一起齐声朗诵《西铭》,我心中澎湃起强烈的自豪感。”北京中学七年级学生吉星潼说,“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请祖国放心,强国复兴有我。”

  星辰大海,创造有我

  高原之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娓娓道出“拉索”的前世今生。这个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致力于探索宇宙线起源,让宇宙观测领域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和智慧。

  逐梦苍穹,神舟十六号乘组开启天地连线的太空课堂,为全国中小学生送出3件礼物——不断探索的上进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坚如磐石的初心,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投身到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

  …………

  2023年《开学第一课》,展现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国中小学生奉上一堂生动的爱国课。节目嘉宾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足迹,传播知识,传授美德,让师生观众热血沸腾,感受新时代的伟大进程。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建设村校区语文教师王怡说:“科学家们从提出设想、艰难选址,到克服站点低温、缺氧等恶劣条件,再到成功建成‘拉索’的历程,让我深受启发。我们要培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既要保持对世界、对宇宙的好奇,又要学会脚踏实地。”

  作为学生代表,北京市玉泉小学四年级学生郑美骃到演播厅现场参与了节目录制。郑美骃说:“我爸爸也是一名科学家,听到曹臻老师的演讲,我读懂了爸爸的辛苦与付出。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奉献祖国,未来有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最想念的是那些我身边的战友。”在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飞行员陶伟曾驾驶战机与敌机“空中拼刺刀”,听完他的红色回忆,同学们热泪盈眶,看懂了人民空军壮美航迹的背后,是英雄无畏、保家卫国。

  “一定要用自己的农业知识,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和同学们一起坐在乡间田埂,以一个贫困村蝶变的故事,诠释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的价值追求。

  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乔清举,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科技特派员廖红,80后“新农人”代表魏巧等,纷纷来到2023年《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他们用栉风沐雨的奋斗故事,感召同学们以梦为马、勇担重任。

  《开学第一课》讲述的道理,让学生感念在心,也让家长细细品味。四川省眉山市第一小学龙琰希同学的妈妈说:“节目展现了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展现了现代的环保、农业、航天,我和孩子在观看聆听中增强了自信,期待孩子学好本领、全面发展。”

  讲好《开学第一课》,以“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授课地点不限于传统课堂,中国国家版本馆、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苏镇江戴庄农场、中国航空博物馆等,都化作“行走的课堂”,在田垄之上、星空之下、自然之中启智润心;授课方式不囿于文字,文物、绘画、AR技术等都来助力,跟随镜头变换,学生往返于虚实交互的场景间,赏祖国大好河山,立强国复兴之志。

  “过去,有他们;现在,有我们;未来,有你们。”节目嘉宾、曾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歼—20飞行员张威说的这句话,是追忆往昔,更是寄望未来,久久萦绕在学生们心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7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