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06:31:45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社 香港4月23日电 题:妙手补书书可春——访香港“书医”余名远
中新社 记者 刘大炜
微蹙双眉、屏息凝神,在位于香港仔的香港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简称“港大图书馆修复中心”)内,助理修复员余名远手握镊子和毛笔,小心游走于残损的书页间,修补细碎的缺口。他工作的案几上,排笔、棕刷等工具摆放整齐,待修书籍陈列在旁。在他的巧手慢工之下,“病入膏肓”的书籍焕发新生。
被网友戏称为“书医”的书籍修复师并非新兴职业,在中国内地至少已有上千年历史。在香港,书籍修复是一门小众职业,这份路窄而长的工作并不轻松。
图为香港大学图书馆助理修复员余名远正在进行书页修复。 中新社 记者 陈永诺摄“从事这份工作,大概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余名远从小与书结下了深厚缘分。幼年时虽识字不多,他仍能抱着一本图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余名远回忆道,他接触的第一本书主题是关于摄影的,大概出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阅读时书页已有些许泛黄,封面也旧了,担心它随时可能坏掉。
许是这份担心,让年幼的余名远思考如何把书保存得更好。长大后负笈海外,他第一次接触书籍修复专业,也借此开启了书籍修复的漫漫征程。
相较于大多数香港人追求的“时间就是金钱”,书籍修复更考验的是修复师的手艺和耐心。修一本书,需要经过多重繁琐而细致的工序,其间修复师往往要面对耐心和技术的双重挑战。
图为香港大学图书馆助理修复员余名远。 中新社 记者 陈永诺摄像医生准备一台手术,书籍修复工艺同样复杂。余名远介绍,修复工作开始前,“医生”们会先给书籍开“诊断记录”,判断破损程度才能“对症下药”。常见问题包括发霉、虫蛀、纸张老化、书页脱落、结构分离等。明白书籍“病症”为何后,修复师们再用相应方法“医治”,常用方法有清洁、除污、除胶、纸张修补、结构重建、脱酸等。
“香港气候湿热,纸张发霉是书籍修复经常遇到,也是修复师最怕遇到的情况。”余名远说,霉菌不仅会破坏纸张结构,对书本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若修复师在清洁过程中未使用专业防护设备,不小心将霉菌吸入,还可能影响健康,所以对此类问题的预防比修复更为重要。“可见修复工作的每一步都须心静如水、认真对待。”
从事书籍修复多年,余名远也时常在工作中发现“彩蛋”。香港长大、海外留学的经历让他不自觉地关注香港历史文化发展。他告诉记者,有时在修书过程中发现小时候住过地方的照片,或在历史文献中见到现在仍沿用的香港地名,都让他感到兴奋。“我觉得这份工作让我更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香港是个融合了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城市,这种融合也在港大图书馆修复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走进中心可以看到,在材料准备区,传统棕刷、毛笔等工具旁放着的,是现代烧杯和测量仪器;在修复工作区,离中式裱画台不远的,是西式的真空吸附台和光学显微镜。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修复工具上,如今我们的书籍修复方法也采用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手段。”余名远道。
他举例说,港大图书馆特藏部收录了众多中西文古籍原本、档案手稿、照片、舆图和书画。进行修复时,修复师们有时也会根据情况选择对其进行再生性保护,例如进行数字化扫描并上传至港大图书馆的数码典藏数据库中,方便全球读者使用。“这样既做到了呵护收藏古籍,又提高了古籍资源的利用率。”(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