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3:49:45 来源: sp20241121
年末,是研判经济形势的关键时期,筹划未来的关键节点。
形势形势,既要看形,更要看势,“形”是当前,“势”是长远,“势”要看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蓝图如何转变为现实。
中国经济,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很多机会窗口,往前进一步,抓住了、干对了,就能事半功倍。
站在年末回头看,在2023这样变乱交织的一年,中国经济还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靠的,就是主动作为。
只有做到“进”,才能以进促稳,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过去这一年,在很多关键性的领域,蜕变,正在发生:
||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今年,中国创新指数连升3名,成为唯一进入前10的发展中国家。
||当世界开放指数来到2008年以来的第二低之际,中国的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跃升至0.7517,提高了5.7%。
||百胜、苹果等行业巨头,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指标都创下新纪录,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称,全球化工生产都在下降,只有中国除外。
这样的蜕变,正对冲着外部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
谭主收集了今年以来11400篇外媒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报道,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每个 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点各不相同:
几乎任何短期波动的指标都是他们唱衰的依据。现实是,很多指标,在短期波动后,已经逐步趋于稳定:
||最近,世贸组织下调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但1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
||在经合组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的同时,不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却在上升。
实际上,一些指标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要看到哪些领域发生质的变化,才能看清中国经济的大势。
过去一年,能源转型,以及能源转型对整体经济转型的推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样本。
要知道,人类的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能源转型和变革的历史。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驱动了人类过去的工业化,并使得数十个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到了202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2%的背景下,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却创历史新高,达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较2019年增长70%——能源转型,意味着经济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型。
对于能源的绿色转型,很多人的一个固有观念是,这是一个需要以百年计的长远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仍然十分依赖传统能源,那么如何才能兼顾转型和发展?
对此,先发国家的经验却无法解答。这是因为,它们采取的绿色转型方式是,先等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发展充分了,再发展绿色产业。
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
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其中到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7亿千瓦,成为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的电源。
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正在选择用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发展。
2012年至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却连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样,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已经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
这个动力,“含绿量”十足,“含金量”同样十足。
这几天,美国经济学家凯瑟琳·弗洛因德正在上海访问,她曾在世界银行工作过十多年,十分了解中国经济,在和谭主聊起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时,她提到,放眼世界,中国在一些领域走在了前面,最近的一个亮点就和绿色转型相关。
目前,全球在可再生能源、电动车以及回收利用项目等领域投资规模达1.1万亿美元,中国占全球投资总额的近一半,是能源转型方面的最大投资国。
这样的投资带来的,是新的技术红利。用这些红利再去迭代传统产能,这样就可以形成正向的循环。
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与之对应的,由绿色发展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酝酿出了更多新的动能。
以进促稳,就是要通过一整套工作思维和路径的调整,实现问题的“最优解”。
中国寻找“最优解”的方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因为,协同,意味着各领域积累的优势,得到融合,并带来发展的乘数效应。
中国各个省份,资源禀赋和优势各有不同。而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喷薄而出的动力,正在推动这些省份,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看这一南一北两个省份——广东和内蒙古,今年前三季度,前者依旧是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一的省份,而后者,是今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处于前列的省份。
让领先者保持优势,让后来者缩小差距,这股动能,是如何从图景,变成了现实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内蒙古。以工业立省的内蒙古,工业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1.7%,在这其中,能源工业占比又特别大,能源工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近四成。
很多人想象不到,2015年,煤炭占其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还高达82.9%的内蒙古,如今,新能源发电量已经全国第一,内蒙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风力发电量已经超过千亿度,风力发电量年均增长14.5%,太阳能发电量年均增长73.3%,新能源电力,成为了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的后劲儿之所以如此充足,不仅仅只是挖掘了自身风、光资源充足的优势。其实,风电和光电本身不易储存,且流量很难保持稳定,并网使用的效率,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突破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内蒙古选择的不是再沿着扩大资源开发规模,这种以量取胜的单一思维,而是在2020年,开始联合位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术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力学、电磁学、热学、材料学、电力系统和控制这些交叉学科的成果,开展技术攻关。短短两三年内,不仅提升了新能源电力的并网率,还创造了新能源电力多场景的消纳运用。
在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时,集中于中西部的煤化工产业,以及集中于东部地区的石化产业,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向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延伸发展,将传统产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连接的方式,升级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这些新材料作为工业的“原料”,再被投入生产中,它对产业链的影响将覆盖到方方面面。
正是这样的协同和创新,带来了中国中西部省份经济高质量转型的跃变。
而在广东,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已经创造出了很多更具未来感的图景。
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都位居全国第一。但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却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
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圳找到了一种经济增长质量更高、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深圳做对了什么?
有一个细节是,深圳与行业顶尖企业联合创新,2021年上线了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并在2年内又推出了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
传统的能源系统中,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是分为独立的环节进行的,很难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
而虚拟电厂,通过能源互联网,将闲散的电力资源聚合起来,优化控制。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时段,虚拟电厂可直接调度这些分散的电力资源,保证电网更加高效、稳定地运行。
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绿色发展的地基、引擎和保障,而绿色的目标,实际上也反过来,正在引领数字化领域提质升级的方向。
一南一北,禀赋完全不同,但却呈现出同一个转型升级的特点。以进促稳,是要可持续地进、高质量地进,靠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促进,给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这些,都在给中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埋下更多破土待出的种子。
就在最近,《日经亚洲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出口主导地位正在增强而不是减弱”的文章。
文章提到,专注于绿色技术产品的中国本土供应链正在蓬勃发展,尽管整体海外发货量在减少,但这些商品的出口却在增加,结果是中国出口实现了再平衡。
这只是世界与中国共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注脚。
同样是在几天前,欧盟两位领导人访华。在中欧交流的内容中,数字和绿色这两个关键词出现得也格外频繁。欧洲领导人还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领域同中国开展合作。
为什么重点强调这些领域的合作,需要先了解一下背景:
德法等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数据已经清晰地反映出经济疲软趋势,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元区内部创新动能长期不足。
中国为欧洲国家打破这种长期的停滞,提供了可能。今年访华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今年的访问中,随着马克龙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还有一支规模十分庞大的商贸代表团。客机制造企业空客、法国电力公司、海运巨头达飞,以及污水处理巨头苏伊士集团等大量重量级法国企业,都纷纷派出代表来华。
从最终签署的合同来看,法国企业与中国的合作领域集中在5G通讯、绿色生物燃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
||法国达飞海运公司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合作开发生物燃料,为未来船用甲醇燃料制订新的绿色标准打下基础;
||空客与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以促进在中国使用可持续的航空燃料;
||欧莱雅与中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行业首个“美妆数字化循环经济模式”。
不难看出,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和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全世界共谋未来发展的新种子。
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大环境下,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目光。
今年,习近平主席跟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官员,都有面对面的交谈。
从地域看,这些国家占到了全球国家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囊括全球五大洲。从讨论的话题看,各国同中国合作的具体领域各有侧重,而“绿色、科技、经贸”则是高频出现的领域。
这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发展任务的国家,都来到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寻找“最优解”的方式,也在带给其他国家启发。
在这其中,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国家格外值得注意。
整个2023年,包括巴西、洪都拉斯、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乌拉圭在内的拉美多国元首纷纷访华,其中既有再度当选、再访中国的巴西总统卢拉,也有爬长城、逛潘家园夜市的智利总统博里奇。
如果说欧洲和中国的合作更侧重于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产业,那么物产丰富的拉美国家也在和中国构建未来的新可能。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8900万吨锂金属资源量中,约有56%位于南美“锂三角”地带。南美三国的锂矿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0%。
随着全球新能源发展越来越快,锂作为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金属,重要性直线飙升。如何在这种趋势下,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对自身更具价值的发展?
不久前,智利总统博里奇在访华时,就围绕着包括中国企业开发智利锂矿在内的一系列合作达成了协议。
事实上,南美“锂三角”的三个国家都希望应用中国公司的技术和资本来促进当地的工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正在以最高效的方式,赋予这些传统矿产资源最大化的价值。
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还是环保,世界各国的新老朋友都发现,在中国,他们总能找将自身优势倍增放大的连接点。
这也是为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来中国寻找未来”,已经成为了一项共识。
在看清了这一点后,面对目前舆论场中的一些论调,我们才能更好淡然处之。
回看2023,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才有了这些被我们看到的厚积薄发。
尽管眼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尽管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但只要用每一天追求不平庸,未来,会站在我们这边。
2024,我们一起再向前。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