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史前和夏文化考古,重要进展公布!

发布时间:2024-11-09 21:04:25 来源: sp20241109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此次会议聚焦于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

  一、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8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水稻田位于台地东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局部区域发现垄坡和疑似木质遗物残留的朽痕,出土夹碳陶片。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判断水稻田的年代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

  皇朝墩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二、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三、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是一处二里头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前后。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八里桥遗址现存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勘探表明遗址北、西、南侧分布有壕沟,东部以潘河为界,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潘河东岸新发现有大面积同期文化遗存。遗址内探明有沟类遗存11条,将遗址南部划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域,呈现出“多网格”布局,目前主要对大型夯土建筑区和手工业遗存区进行了发掘。其中,大型夯土建筑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1号基址位于一处长方形夯土台基中部,座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道处用碎石子铺垫。周围发现有祭祀坑,出土有酒礼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2号基址与1号基址东西并列,形制相似,目前仅揭露出西南角。手工业遗存区发现有墙垣和冶铜相关遗存。墙垣经多次修筑,底部有人祭现象,南墙保存较好,目前探明长度约190米;中部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为寻找冶铜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线索。

  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初步揭示的“多网格布局”和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