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增长的强劲引擎——各地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中)

发布时间:2024-12-05 11:39:32 来源: sp20241205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新质生产力何以为“新”?“新”在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新”在新生产关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新时期、新形势,要有新理念、新路径。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一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第一动力”方能更加澎湃。

  数据要素跑起来

  走进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仿佛置身一个庞大的机器人世界:“小个子”有的端坐在铁轨上一路巡检,有的攀爬在50米高空输电线上自由穿梭;“大块头”有的在水下挥舞机械手进行救助打捞工作,有的站在关卡处对过往行人进行人脸识别和体温测量……

  申昊科技副总经理吴海腾介绍:“我们的机器人家族正向着海、陆、空、隧全方位进军,在更多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危、高压、恶劣环境下发挥作用。”

  在生产端,“人工智能+机器人”改变了工业领域的传统运维方式,不断突破各个应用场景的技术难关。在销售端,数字技术加持商品营销所带来的增量收益显而易见。

  “喂,您好!我是某某品牌福利官。来电是想告诉您……”电话那头传来的女声,不仅能根据这边用户的反应中断说话,作出等候停顿,还能回答问题。“你是不是机器人?”对于这个猝不及防的问题,女声迟疑了两秒,然后便以着急而好笑的语气予以否认:“我不是呀!”

  看似如此“真实”,但其实这是人工智能外呼系统。智能外呼与人工电话触达的用户绝非一个量级,浙江百应科技联合创始人刘鹏举例说,“100多万个电话回访、70多万条短信,促成6万多个会员下单、商品交易总额近5000万元,这是我们为一家美妆品牌单日所做的会员营销成绩”。

  机器人、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新质生产力中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之间发生了新变化,激发出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线上线下等新模式。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演进发展,让经济社会逐渐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正加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发挥着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各地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多年蝉联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抓好IPv6规模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浙江也是数字经济发展大省。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增长11.9%,占GDP比重68.1%,总量居浙江第一。余杭还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峰”,高水平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数字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支撑。一方面,数智赋能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催生出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组合中的创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等,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民营经济活起来

  在思看科技产品体验处,工作人员手持扫描仪围绕车门做完整扫描,很快,一旁的显示屏上便同步生成一个汽车三维数据模型。记者看到模型下方的表格中罗列了多个曲面点数据,大部分是绿色,个别是红色。思看科技市场部经理张扬解释说:“标红的数据意味着失败,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偏差超出了一定标准,需要返工。”

  与传统测量方式相比,三维视觉测量精度更高、速度更快,是高精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好帮手。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3D打印等领域,正积极打造全球领先的三维视觉数字化民族品牌。

  民营企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著。补短板、强民生,许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都是民营企业。

  在一家煤炭工厂,堆满物料的仓库顶部,安装了多个红外热成像仪。工作人员在智能管理平台的屏幕上,可以实时看见仓库里的画面和温度,还能手动测温、远程控制,并根据数据开展趋势分析、报表管理等。如果遇到事故,平台会自动告警。

  “看得见”温度的红外热成像产品正从日常测温走向工业监控、自动驾驶等领域。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让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红外热成像领域的隐形冠军。杭州高德智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帆介绍,“以此为基础,我们得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工业制造、数字乡村等创新应用”。

  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民营企业勇闯创新无人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身应用基础研究:华为在5G领域专利数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9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专利授权数量,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位居第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经济新业态均由民营企业首创。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新春第一会上所言,“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各地都在积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以激发更多新模式新应用。广东省出台30条举措壮大民营经济,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浙江省明确,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民营企业的呼声和诉求,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湖北省对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推出专项方案,要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同时经过合法性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改革创新举措尽快上升为法律规定。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说:“创新与活力是民营经济的两大基因,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天然关系。要加大对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双轮驱动”转起来

  早春时节,大雪纷飞。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往来穿梭,项目建设紧张有序,向着今年投产的目标全力冲刺。

  从开始对接到正式签约用时不到100天,从签约到开工不到100天。“两个‘不到100天’的背后,离不开属地政府聚焦一流营商环境,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建设环境等关键环节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李珂介绍,该基地按照“灯塔工厂”标准建设,项目厂房采用宁德时代最先进的超级智造产线,全部建成后将打造年产值100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基地。

  政府贴心优化环境,企业专心搞创新谋发展。作为“链主”企业,中州时代已带动20多个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落户洛阳伊滨科技城,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在创新这个系统工程中,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新源头活水持续涌流。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人们常用“从0到1”,来形容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而“从1到10”乃至“无穷”,科技成果往往需要跨越“死亡之谷”,才能真正地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上建桥梁,也要打通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的‘生命通道’,提升产业韧性,实现供应安全可靠。”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说。

  化合物半导体以其优越的性能,被视作我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可以实现领先的方向之一。作为湖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成立于2021年的九峰山实验室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人员独立、成果独立、任务独立。

  如今,九峰山实验室里有上百个项目在同时运转,其中既有产业界、学术界合作伙伴的联合研发项目,也有实验室基于发展愿景必须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新年伊始,投资50亿元建设的化合物半导体孵化加速及制造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将在这里深度融合,打造世界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高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新型生产关系,通常表现为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的生产组织形式,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和共享,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去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钟复平说。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东湖高新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政府不作评选、不限名额,每个项目支持金额为项目总投入的20%—40%,目前在光通信、集成电路、激光、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对外发榜112项,立项72项,以4000多万元的政府资金撬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近5亿元。

  把创新落到企业上、落到产业上、落到发展上!科技创新的满天繁星,正在汇成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星河。

  (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 唐卫彬 曹红艳 黄 鑫 熊 丽 李芃达 夏先清 董庆森 张建军 柳 文)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