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二里头,感受历史文脉(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发布时间:2025-01-01 09:10:38 来源: sp20250101

  思政课教学现场(资料图片)。   偃师区教育体育局供图

  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供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郝 源摄

  眼下,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小麦迎来收获季。在麦田的环抱中,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伊洛中学学生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博物馆所在的二里头遗址,是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著名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铭文,将最早的“中国”,指向二里头所在的洛阳盆地。

  “刚才我们经过了夏都大桥,同学们注意到了什么?”走进展厅,伊洛中学思政课教师王真真问道。

  “桥两侧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夏’字。”同学们回答。

  “对。在我们面前,就有一张‘夏’字演变源流图。大家看看能识别出哪些字体?”王真真说。

  甲骨文、金文、篆书……在辨别文字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夏”的认知。王真真随即讲到大一统国家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行至“赫赫夏都”展厅,大家在入口处看到一尊三足、长流、尖尾的铜爵。“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乳钉纹铜爵。大家仔细看看,能发现什么?”王真真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

  “我发现铜爵腰间有一排乳钉,共有5颗。老师,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吗?”“老师,爵身上怎么还有一条线?”“这两个凸起是做什么用的?”好奇心被激发的学生们纷纷提问。

  博物馆讲解员李嘉琪解释,乳钉纹铜爵在制作中采用了范铸法,“这条线叫范线,表明当时已掌握领先世界的复合范技术,铜爵就是由陶范相拼浇铸而成。爵顶部那两个像耳朵一样的小立柱,是为了挂编织的草网,起到过滤酒水的作用”。

  “先民能够造出这么精美实用的青铜器,我们要为这样的工匠精神点赞,也要继承、学习这样的精神。”王真真补充道。

  随着参观继续,课堂气氛也越发活跃起来,博物馆内的不少观众也来旁听。“这种授课方式真不错。孩子们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观众李女士说。

  课程临近尾声,王真真向同学们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作为中学生,大家又该怎样做呢?”

  “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身边的文化遗迹”“我想从事考古工作,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我会参加志愿活动,做家乡文化的代言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学生们有思考、有收获,王真真感到很欣慰。为了准备好这堂思政课,她提前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规划行进路线、设置教学情景,并结合生活实际和理论知识设计教案,“今天我也学到很多知识,回去后要继续完善方案,让‘行走的思政课’常走常新”。

  这堂课也是洛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部分。河南省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区域联盟,将“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相结合,循序渐进设计课程目标。在洛阳市,借助“河洛云思政一体化虚拟教研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集体备课。

  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表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展示与保护的地方,还是以文化人、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我们欢迎思政课走进博物馆,在沉浸式、互动式的授课中培养时代新人”。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研学场所。洛阳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战杰介绍,洛阳市不断推动思政课创新,常态化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思、悟、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