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04:41 来源: sp20241125
原标题:家门口托育机构不放心 去单位送托路太远
托有所育 期待解锁新模式
近日一组关于单位办托的数据引起了关注:一边是超八成人愿意送托,一边是近半托位闲置。旺盛的送托需求为何最后打了折扣?记者调查发现,职住分离、通勤时间过长成为制约单位办托的因素;而对于家门口的托育机构,有些家长则担忧质量参差不齐,没有专业老师,在送和不送之间左右为难。送托之路“卡”在哪儿,怎样才能把资源布局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多方发力。
送托之困
通勤不便 报名后仅来八九个娃
“我现在是进退两难。”乐融儿童之家承办了本市多家单位的托育服务,经营都处于苦苦挣扎中。相关负责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困境:“能成功竞标我们觉得很光荣,说明我们的品牌和服务得到了认可;在办托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家长和孩子对我们的需要,这是我们继续工作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入托孩子少,导致我们在不停地‘输血’,要靠情怀支撑着。”她以承接的某家单位为例,“我们的场地和人员服务20个孩子没问题,但现在入托的只有八九个孩子,最少的时候只有三个孩子。”而在前期的调研中,这家单位有意向参加托管的家庭有近80个,预报名时也有30多人。
招不到孩子并不是因为服务质量不好,家长们的点赞给了她很大安慰。“主要是因为职住分离。”她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刚好住在工作单位附近;大部分人的路上通勤时间要一个小时左右,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通勤半个小时之内的家庭大多不以私家车作为通勤工具。
乐融儿童之家面对的困扰不是个例。有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共有单位办托24家,共提供托位1055个,实际入托儿童仅579人,入托率不高的问题很普遍。
期待 能不能把“优惠”向周边开放
为了让托育机构生存下去,各方一直都在努力。“比如,有的单位就为我们减免了租金和水电费,但是以现在的招生状况还是很难覆盖我们的人力成本。”乐融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努力促成单位托管服务向周边单位及社区开放,但还有不少阻力。“比如收费标准是否要跟本单位内部的员工一致,孩子出现意外伤害各方责任如何划分。”一家单位工会负责人坦言。
“要不然从政策方面给予更多补贴,要不然拓展我们的招生渠道,否则运营面临很大困难。”乐融儿童之家这位负责人说。
送托之忧
门槛不高 有的一线老师还在实习期
家长们对托育机构的另一个担心则与专业人才有关。有业内人士透露,有的托育机构为了节约成本,甚至雇佣实习生来做一线老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厉育纲观察,当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托育机构备案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育婴师证或保育师证等,但这些证书考取相对简单,有的短期就可以“速成”,入职门槛并不高。
市政府印发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本市支持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开设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到2025年,全市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婴幼儿托育等专业布点达到5个以上。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走在了前列:今年,学校在早期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早教托育人才培养添砖加瓦。除了基础公共课,新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包括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回应性照料、常见病识别与预防、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托幼机构管理实务、家园合作共育等;此外,学生还要经历见习以及多次实习。
色彩淡雅的地垫靠着落地窗铺设,几十把小椅子有趣可爱;约一米高的木架上,绘本、玩具、奥尔夫乐器等次第排开,手工绘画作品琳琅满目……步入学前教育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就像来到了敞亮温馨的托育园所。实训基地内,几位学生正专注地各自练习。一名学生跪在CPR(心肺复苏术)专用模拟娃娃旁,为“他”做着心肺复苏。不远处,另一名学生将颜色形状不同的积木分成几堆,微笑着示范讲解,仿佛面前正坐着一排懵懂幼儿。
实训基地内还有上百个娃娃,内置了芯片,能够模拟婴儿在饿了困了尿了等不同状态下的哭声,训练学生的回应性照护技能。
支招 应给托育人才提供晋升通道
厉育纲认为,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进行招生宣传时,常听到考生和家长问,毕业后是做什么呢?是去做月嫂或者育儿嫂,还是去做保姆?”她介绍,参照之前已有的两个专业,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只要学生不是特别挑剔,就业前景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她也建议参考部分省份培养养老护理员的做法,“实施免费或减免学费的政策,鼓励更多学生报考。”此外,她认为还应明确托育人才的职业晋升、职称评审的通道,从而加强从业人员的稳定性。
送托之急
规范不够 有些统一配餐让家长忧心
虽然有关部门对托育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很多机构在设施设备、卫生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有家长吐槽,自己家门口的托育机构统一配餐,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求设计饮食方案。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养护支持中心托育主管杨印认为,未来还需要出台更多的规范及指导性文件,来指导托育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她曾参与制定的《全国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预计不久就会亮相,她说,“类似的全国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监管各省市质量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托育机构提升自身质量的一个抓手。”她表示,通过使用这个工具,机构就能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托育服务质量。
作为从业人员,她也期待更多的指导性规范出台,“比如0至3岁婴幼儿的发展指南和服务规范等等。”
解困 更多灵活便捷的模式正推广
不可否认的是,托育服务机构高昂的价格也拦住了不少家长的脚步。可喜的是,街道办托、社区办托的新模式近期已在本市试点展开:全市首家街道“托儿所”在位于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的北京市社区儿童中心开班,西城区首家社区托育班在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儿童活动中心正式开班。未来,更多灵活、便捷、实惠的托育服务模式将在本市进一步推广,纾解更多家庭的带娃困境。
送托之利
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不了解托育价值
“孩子还那么小,早早送出去让别人带,多不放心。”然然马上就两岁了,今年9月被妈妈送进了中国儿童中心家庭养护支持中心。入托前,姥姥曾强烈反对。在杨印看来,老人的声音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看法。“托育服务是什么,对儿童发展到底有什么价值,在家里面抚养和送到托育机构到底有什么不同……很多家长对托育服务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托率。”
不过,然然入托一个多月后,姥姥很快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很多在家里感受不到的快乐,就连周末也闹着要上学。其他孩子家长也对孩子入托后的变化深有感触,“入托不久就能自己独立吃饭,而且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
有家长担忧,在儿童形成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将孩子交给外人抚养,会影响孩子跟自己的感情。对此,杨印认为,孩子与家长的依恋关系取决于陪伴的质量。“孩子是可以有多重依恋的,爸爸妈妈本身陪伴质量很高的情况下,孩子又与外界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
反馈 上过托班的娃不易有分离焦虑
杨印从幼儿园那里也得到了很多的正面反馈。幼儿园普遍反映,与同龄孩子相比,上过托班的孩子不会有很强的分离焦虑,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服务能力也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她认为,社会应加强对于送托优势的宣传倡导,“只有让更多的家长看到托育给儿童早期成长带来的重要作用,家长们对托育的必要性才会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本报记者 牛伟坤 魏婧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