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0:06:52 来源: sp20241123
近年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以下简称“中国煤科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近三年,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平均同比增长11.3%、26.5%、15.7%。
突出政治引领,坚决锚定科技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方向
中国煤科党委持续深化认识,把做好科技人才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的实际行动,把牢科技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方向,扎实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理论引领。集团党委深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逻辑和重要要求,深刻理解人才是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关键因素的重要理念,切实从党和国家大局中把准战略定位,努力打造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才为本,坚持“四个面向”,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谋创新、抓发展突出位置,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煤炭行业科技进步、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做好战略谋划。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集团公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谋全局、议大事、抓重点的领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定位,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科技为核心、人才为根本”作为集团“1245”总体发展思路和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持续优化科技人才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构建以集团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科技人才发展蓝皮书为纲要,各类管理制度为支撑的“1+N”三级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开展科技人才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高效务实推动。全方位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工作运行机制,统筹谋划,攻坚克难,一体推进科技人才机制“优化”、聚贤“优选”、提质“优育”、激活“优用”四大工程,尊重价值创造,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发展动力,优化资源效力,不断构建集团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新优势。着力打造“科技尖兵方阵”,围绕煤矿智能开采、矿区生态保护、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煤炭清洁低碳利用等煤炭开发利用重点领域,系统布局精锐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集团荣获国资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2023年获评“中央企业专利排名A级企业”;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900余项,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得40%以上的煤炭行业科学技术奖特一等奖;荣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23项,连续两届斩获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10户子企业成功入选科改、双百示范,示范企业数量和考核结果均位居科研设计类央企前列;打造专精特新企业30户,其中国家级12户,数量占比位居央企前列;打造出“坐标中国·煤海蛟龙”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央企十大国之重器”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世界首台超大功率10米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480米国内超长工作面智能刮板运输装备、煤矿透明地质保障系统、煤矿智能化管控平台等百余项国内外首台套及重大科技成果。
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中国煤科党委全面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积极开放的科技人才政策,着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着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建立科技委员会,实施“课题长负责制”“经费包干制”等有效举措,扩大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由科学家主导创新决策。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树立“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的人才评价导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标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每年出台集团科技年鉴,对科技人才实施动态评价。建立分类考核标准,对不同层级类别的科研人员实行个性化考核;对取得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设立破格晋升通道及免考核机制。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机制,注重向实际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拉开收入差距,确保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获得更高收入,首席科学家人均工资高于集团公司管理干部的平均收入水平。推广实施中长期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要求,按照“能用尽用、能推尽推”原则,构建长期股权激励优先,项目分红、岗位分红等激励并重的成果转化成效机制,实施中长期激励项目77项,近三年累计实现激励总额1.5亿元,激励的核心骨干人员中科技人员占比近80%。强化重大奖励兑现机制,围绕基础研究、重大攻关、重大成果、发明专利等十余个门类设置科技奖励,单项最高奖励1000万元。探索推动人力资源资本化,让科技人员的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成为可增值可交易的流通资本,让骨干人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获得资本性收益。
立足人才成长,努力建立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
中国煤科党委持续探索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科学调动和配置核心资源,努力造就一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站在国际前沿、引领科学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
建立分类成长体系。建立“H”成长通道,围绕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等三类科技人才,因才施策建立个性化、多通道、递进式培养体系,打通成长中的堵点痛点。实施战略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在经费投入、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持,2023年3人确定为院士有效候选人。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以院士为牵引、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三级首席科学家为主体的高端人才库,授予其在资源调度、团队组建、项目申报、成果享有等方面的权利。实施“菁英双百行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选拔培养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项目、访学培训、学术活动、科研成果奖励兑现等方面给予专门保障,促进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周期考核,鼓励其潜心研究,实现重大突破。
立足科研实践育才。把优秀科技人才凝聚培养与重大科研任务、行业重要需求、企业难点问题等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其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中带头“揭榜挂帅”,实现优秀人才培养与重大项目攻关齐头并进,为其茁壮成长提供深厚的实践土壤。近年来,科技人才蓬勃涌现,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和行业领军人才,2人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分别荣获“杰青”“长江学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23人次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荣誉。
拓展多元成长平台。打造煤炭行业具有综合性、前沿性、战略性的科技交流平台,举办全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开展青年科技论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依托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项目建立科技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开放集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外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行业教育高地。依托集团研究生院,建设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学位点、12个硕士学位点;2019年成功申报“矿业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科研院所前茅。“十三五”以来,招收培养硕博士、博士后600余名,为推动煤炭行业科技创新储备了新鲜血液与后备力量。
强化人才引进,广开贤路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
中国煤科党委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高精尖缺,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出台人才引进“十二条”,多维施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加快建设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高地夯实根基。
聚焦高精尖缺引才。成立中央研究院作为“高层次人才特区”,面向全球、全行业开展“猎头式”引才,大力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引才审批绿色通道,设立引才专项资金,坚持一事一议、一岗一薪、因才定薪,每年引进一批百万元级年薪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予其在硕博士导师选聘、职称评审、科研项目立项、重点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经费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先权。
多措并举引才。打造“煤科校园行”引才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校园+社会”“海内+海外”等多种模式引才,近三年引进硕博士2800余人,其中清北生70余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1700余人,留学生300余人。实施“伯乐引才”计划,设置专项奖励基金,通过“以才引才”方式,激励人才推荐工作。探索“柔性引智”模式,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联合攻关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借智借力。
厚植科研文化,用心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
中国煤科党委始终用心传承崇尚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优良传统,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做好团结、引领、服务科技人才工作,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传承优良传统。七十余年来,中国煤炭科工始终积淀探索奥秘、敬畏科学、尊重知识的优良基因,始终坚持将科技人才视为企业发展宝贵财富、创新根本支撑的重要理念,始终营造关爱激励、开放共赢、和谐包容的良好环境,坚持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支持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执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成就人生。
涵养家国情怀。举办科技大讲堂、科学家精神宣传日活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研修班等,大力弘扬科学家爱党爱国、矢志创新的先进精神,激励广大科技人才深怀科技兴国之志,主动担负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光荣使命。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杰出科学家、卓越科研团队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奉献的浓厚氛围。
严格科研作风。加强科学道德和诚信建设,严把学术质量关、学风道德观,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科研活动全流程,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积极打造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科研环境。严格规范行政管理边界,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质,领导干部不参与学术论文署名,不参加各类科研评审评选活动,不为学术会议站台。健全完善创新容错机制,落实改革创新容错有关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尝试前瞻性研究,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人才兴则事业兴,科技强则企业强。中国煤科党委将着力提升科技人才的价值贡献力和创造力,切实担负起建设行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责任,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筑牢坚实人才根基。
(责编:董童、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