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加入古籍修复

发布时间:2024-12-27 07:46:30 来源: sp20241227

  图为安雅楠在修复古籍。   本报记者 宋朝军摄

  “原书旧纸泛黄且珍贵,是为‘金’;套装的镶纸崭新洁白,是为‘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镶玉’。”在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古籍修复室里,何谋忠讲得细致生动,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何谋忠来自甘肃省图书馆,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的导师。2019年,甘肃省图书馆设立“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传习点”,自那时起,何谋忠就开始了在这里的讲座和授课。

  不一会儿,30多名学生中,有人拿出自己修复好的书叶,开始了打眼穿纸捻、包角、上书皮等装帧环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马刚刚也在其中。

  马刚刚是名95后,7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些残卷时很受触动:“如果通过我的手修复这些古籍,我们是不是能多一些和古人对话的机会?”

  马刚刚下定决心入了行。幸运的是,他考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久,学校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书画古籍修复方向被纳入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甘肃省图书馆的指导下,古籍修复的课程和实践更加系统。

  2019年实习时,马刚刚常常是早上一碗牛肉面,小院里面待一天。在学校的“非遗小院”里,他修完了第一本古籍。毕业后,尽管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为了能有机会接触更高的修复技艺,马刚刚又回了学校。学院推荐马刚刚前往甘肃省图书馆,先后参加了甘肃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的初级班、提高班。

  40多天的时间里,他和来自各地的30多名青年古籍修复师们切磋讨教。在这期间,他寻来一本《元亨疗马集》,上千片的碎叶脆得掉渣,拆书、染纸、补缺、裁齐、装订……马刚刚将其规整修复,获得了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变化悄然发生,何谋忠看在眼里:“以前担心学生一学期修不完一本书,现在他们完成后,还要找来碎叶多修几本。”不久前,他带着30名学生前往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专业实践。

  翻纸声细微入耳,糨糊味清淡绵长……在占地350平方米的古籍修复室里,修复桌、白度仪、显微镜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17名修复师全神贯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前来实践的学生们。“更专业的设备、更丰富的古籍资源让我跃跃欲试。”兰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学生安雅楠说。

  得益于馆校共建,她在上学时就来到了古籍保护中心实习。在修复一线上手后,安雅楠投入古籍修复事业的决心更足了,最终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毕业后她顺利入职古籍保护中心。

  除了安雅楠,同专业的其他学生还入职了各级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博中心,他们既是馆校共建模式的受益者,也是补缀典册、守护文脉的实践者。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徐双定介绍,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借助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资源,中心已经在主要院校等机构设立8个传习点,并共同开展技能培训、专业实习实践、“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我是小小古籍修复师”等活动,去年组织共800余人次参与古籍修复研学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9日 12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