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代下单”?是甜头还是麻烦

发布时间:2024-12-30 01:14:34 来源: sp20241230

  近期,“代下单”服务受到广泛关注。和代购不同,“代下单”一般指顾客挑好商品,远程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到店里领取使用。

  这些中间商往往掌握一些商品服务的内部价和内部优惠。不过,隐藏的优惠背后也暗藏风险,有人反映曾因使用“代下单”服务被骗,也有人表示“代下单”渠道复杂、维权困难。那么“代下单”究竟暗藏哪些消费风险呢?↓↓↓

  可能省钱也可能被骗

  “代下单”堪比“开盲盒”

  于女士有过多次“代下单”的购物体验,包括代买汉堡套餐、电影票等。她告诉记者,在一些交易平台上可轻易搜索到“代下单”购物链接,如某品牌汉堡套餐选择“代下单”服务,要比自己点单更便宜,操作流程也不复杂——拍下后,卖家给出二维码,消费者凭二维码直接到店核销即可。

  于女士表示,她不光做过“代下单”服务的买家,也做过卖家。如自己充值的电影卡折扣较多,就会帮他人“代下单”。

  于女士告诉记者,如果选择“代下单”,她一般会找单品价格不高,且卖家平台信誉相对较好的购物链接。但是,“代下单”服务确实暗藏一定的消费风险,容易引发纠纷。如果是陌生人之间的“代下单”,还有被骗的隐患。

  网友陈女士曾在某二手交易平台通过“代下单”服务购买了一款电子产品,却没有收到货。“我花4180元买了一个平板,卖家让我确认收货,但并没发货。我联系不到卖家,因为他把我拉黑了。在平台上投诉,发现卖家仍在卖东西。”

  陈女士自称被诱骗,但在和平台的沟通中,平台认为,她没有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记者在黑猫投诉上,还搜索到多条类似的消费投诉。

  多位网友表示,他们在某平台“代下单”购买某品牌汉堡套餐,最终套餐没吃上,也联系不到商家。记者以消费者名义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输入关键词“代下单”,会出现代买奶茶、代买汉堡套餐、代买蛋糕等多条“代下单”购物链接。各类“代下单”服务五花八门,销量几十万单的商家众多。

  以某知名快餐品牌的原味鸡块为例,店内售价是每份14元,“代下单”仅需7.9元。卖家说,只需提供所在城市的对应门店名称,在平台拍下“代下单”购物链接,由卖家在对应品牌快餐官方平台下单后,发取餐码给消费者去取餐即可。

  然而,记者致电这家快餐品牌的客服,对方却表示,从未授权任何平台提供“代下单”服务。

  看起来三方皆大欢喜

  背后实则暗藏隐患

  表面看,通过“代下单”服务,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代下单”者从中赚到差价,服务提供方得到顾客,三方皆受益。但消费者享受优惠的同时也不免担忧,“代下单”的差价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使用“代下单”是否安全?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代下单”者来说,掌握着多少信息差便意味着能挣多少差价。“代下单”商家通过各类消费者未加留意的优惠渠道,将商品以低于个人购买价格售出,并从中赚取几角到几元的费用。优惠来源大多是会员服务加上各类银行卡活动,如赠票、满减、积分兑换等。

  在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看来,上述商业模式很难大量复制。如今,互联网已让商品销售的信息差越来越小,“代下单”商业模式尚不明朗,建议消费者仍需谨慎。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从目前“代下单”服务的交易环节来看,法律关系较为复杂。“这不是消费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购买的合同关系,而是‘代下单’机构或个人和商家建立的消费合同关系。一旦出现产品质量纠纷,包括售后服务问题,只能通过‘代下单’机构或个人去维权。消费者直接找商家,商家也许不认可,可能会出现维权程序上的麻烦。”

  陈音江认为,在“代下单”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也会存在风险隐患,甚至可能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建议消费者谨慎对待。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