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1:14:42 来源: sp20241231
高宁在办公室读书。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高宁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朱 权摄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办公室不大,连地上也堆着书;在他的课堂,有逐字逐句通读原著,有发散思维旁征博引,更有在实践中读“无字之书”。读书,既是一名思政课老师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他走进学生内心的桥梁。
“大学四年,一定要听一次高宁老师的思政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间流传着一句话。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宁的办公室,不由得屏息凝神——书桌上的书摞得高高的,连地上也堆着书;书架压弯变形,得用细铁丝缠绕加固。
“不读上千本书,教不好思政课。读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生活方式。”高宁说。作为一名80后教师,高宁读书立学,持续探索,让思政教育从一方书斋走向广阔天地,走进学生内心深处。
“带着学生通过教材的‘地图’,寻找知识的‘景点’”
【镜头】找到高宁上课的教室并不难。3月21日,记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问路,恰巧遇到因课程太“火”没选上课却依然赶来旁听的学生。
“怎样理解哲学?打开教材第二十六页……”当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高宁讲授的是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点。分析完教材上的定义后,高宁话锋一转,抛出问题:“那么,哲学与科学、宗教有什么区别?”
学生陷入思考,屏幕上出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产生疑问的时候,我们要读原著。”高宁开始逐字逐句解读。接下来,苏州拙政园、油画、动画电影等一一“走”进课件,成为教学素材。两个多小时内,没有小组展示、课件也不花哨,学生抬头率却很高。
书架上有答案。
来到高宁的办公室,书架上不仅有不同版本的思政课教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经典著作,还有记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制造轻型旅客机历程的《“北京一号”上天记》等书籍,更有一些特殊的“物件”——不同历史时期的邮票、纪念钞等,这些都是高宁从各处“淘”来的“教具”。课上传阅时,学生们总是睁大眼睛,充满好奇。
“上思政课不能只念教材。教材就像一张地图,我希望带着学生通过教材的‘地图’,寻找知识的‘景点’,引导学生读原著。”高宁说。
读原著,对学生意味着什么?高宁注意到,一些学生从网络中接触大量信息,但信息分辨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基本理论“熟知”,但非“真知”。
“思政课贵在‘思’。读原著能使学生了解经典思想,感受论证的逻辑、语言的魅力。”高宁说,思政教育要用思想激发学生思考。
“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高宁说,“一是吃透所教的课程,但不能局限于一门课,要把视野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二是要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有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高老师的课旁征博引,许多案例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讲授历史发展进程时,引用了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大二时上过课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杨旭,读研时又来“二刷”。
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期间,高宁就爱读书、爱听讲座。每到周末,他都会选一本厚薄适宜的书,一口气读完。从教育学学士到哲学博士,大学求学期间,高宁经历过知识的“跨界”,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魅力。
“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在高宁看来,“站在学生面前的,应当是一个有知识修养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知识如何塑造了这个人。”
“老师要与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
【镜头】“满眼都是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四学生谭子骁,还记得走进高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当时,我想找老师借一本杂志,老师从厚厚的一摞书里找了出来,带着我翻看,非常亲切、和蔼。”
课后交流,往往因书而起。“知道我是文科生,想提高理科方面的素养,高老师就把《哥德巴赫猜想》借给了我;听说我想了解长江经济带,高老师专门整理了厚厚的一摞调研报告;我面临专业方向选择时,高老师给出建议、推荐阅读相关学科老师的书。”谭子骁说。
“走下讲台做教师,走出教室讲思政”,是高宁常说的一句话。课堂上,他少有停留在讲台上的时候,而是走到学生身边,讲解、提问、观察。他说,“我想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
课堂外,高宁更是走到学生中间、注重与学生交流:“走下讲台,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想,老师在学生心中不应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老师要与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
许多细节可见一斑——
晚上7点的课,高宁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迎接每名同学,因为“学生会感觉到你对课程的尊重”;
在课件的第一页,高宁写下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电子邮箱,因为“想把便捷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
下课时,高宁常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因为“学生可能想避开其他人,和你聊聊心里话”。
不少学生说起更多高宁不曾谈起的细节:
上过高宁网课的学生记得,老师给每名选课学生逐一打了电话,交流心得;
实践支队的学生记得,听说学生要去支教,高宁自掏腰包,为支教所在地的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
还有学生发现与老师的“书缘”——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人物传记,发现扉页写着“高宁赠阅”,这是他向图书馆捐赠的书……
2009年至今,高宁已经教了15年思政课。他仍有“战战兢兢”之感,不敢有丝毫松懈。背后,是对思政课教师使命的珍视。
“一门课从什么时候开始?”高宁说,“当老师的名字出现在学生课表的那一刻,这门课就已经开始了。”自此,学生会关注老师的为人处世,师生之间从此相互关联。
这门课什么时候结束?“教师二字,责任重大。思政教育的影响,或许能持续一生。”高宁说。
“不仅要读一本本著作,还要读‘无字的书’”
【镜头】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十几名学生围坐在窑洞里,热烈探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高宁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的场景。
白天,与学生一起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夜晚,指导学生讨论、撰写实践报告。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经历,让高宁印象深刻。后来,高宁在讲授思政课时,把在梁家河实践时的见闻当作教学素材。
“读书,不仅要读一本本著作,还要读‘无字的书’。老师要走出书斋,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高宁说。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听说我们要到浙江实践,高老师指导我们可以聚焦‘共同富裕’主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王广琛,从大二起在高宁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至今还保留着老师发来的学习资料:几十个文档按时间排列,有政策文件、新闻报道,老师还细心地标注了推荐重点阅读的篇目。
在南浔实践前,高宁特地找来当地的地方志,指导学生确定调研地点和内容;在义乌实践时,高宁与同学们一同走访、调研。王广琛回忆,“在陈望道故居,高老师为我们讲述‘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在乡村、社区,高老师与我们一同走进老乡家中,问得比我们更细。”他说,在老师身上学到了社会实践的方法。
一同参加实践的学生们,对高老师的悉心指导印象深刻。
“鹤轩,今天的报纸上有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文章,可以关注一下”“抽空读一下这篇关于沈阳高新区的报道”……今年寒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孟鹤轩在高宁指导下到辽宁开展社会实践,时常收到老师转来的文章。“每当我们缺乏思路的时候,只要跟高老师进行交流,我们总会找到调查方向,信心满满。”孟鹤轩说。
而在高宁看来,指导实践、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我自己不只是老师,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学习探索世界的朋友。”高宁说。
(实习生尹雨佳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6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