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21:25:44 来源: sp20241127
2024全国两会 解码中国动力源
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在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对其作出了系统全面阐释,这一原创性概念成为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24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中国经济将如何布局?今年年初各省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被写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向新质生产力要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
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人民日报》发文指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国传统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段时间以来,各部门、各地方都在采取措施推动相关工作。
2023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
《意见》中写到,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
另外,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
2023年,广东省连续发布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文件,提出到2023年年底力争全省食品工业营业收入达1万亿元以上,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力争纺织和服装产业营收到2025年年底达到7000亿元,建成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强省。
浙江也出台推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全省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
2023年4月,山东印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强链,“一业一策”推动重点行业改造提升。
今年1月,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发布。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多省份都作了最新部署。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产业焕新推进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其中,在加快新型工业化中,提出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比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对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表示,“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独特优势。”他说,“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从培育壮大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成为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2024年,多地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比如,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加快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医药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
浙江、江西等地还明确了具体的目标。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到,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一产一策”强龙头、补链条、壮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以上。
一个事实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有一些难题待破解。
以安徽为例,2023年6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上述会议上,韩俊提到,“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安徽省汽车产业存在的明显短板,规模不够大,整体竞争力不够高,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方面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跟不上”。
他提到,要攻克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以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和车规级芯片为主攻方向,依托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吸引鼓励国内头部企业和跨国汽车企业加重在皖研发布局权重,强化以市场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的产业链协同攻关。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多个省份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未来产业有哪些新赛道?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述《实施意见》列举了包括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创新标志性产品。
发展未来产业的意义是什么?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先导作用。
“未来产业也成为各地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对各地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他同时提到,针对未来产业,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畏难情绪,对未来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未来产业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一些地方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其在未来产业布局上习惯于“买开始下蛋的母鸡”的传统招商思路,不习惯于像从鸡蛋开始去孵小鸡一样培育未来产业。
另外,一些地方布局未来产业开始出现“扎堆”苗头,需要吸取因抢风口“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教训,避免出现长期战略短期化、创新资源分散化、产业布局重复化等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未来产业也是2024年各地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与超算、生物制造、生命科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深海空天、通用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布局发展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
内蒙古则明确了五大重点领域、八大方向——未来产业要聚焦低碳能源、前沿材料、未来网络、空天、生命与健康等五大领域和新型储能、氢能、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效催化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算力网络、卫星通信导航、生物育种等八大方向。
此外,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市都提到要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浙江、山东明确了具体城市。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河南、广东、四川都提到,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生物经济先导区。
焦点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9月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发文解读称,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了以“增强发展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强调,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
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
未来产业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现实背景。
目前,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
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
本版文/本报记者 高语阳 孟亚旭
本版统筹/刘晓雪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