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 乡村绽新颜

发布时间:2024-11-25 13:11:44 来源: sp20241125

  家住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一心村的秦茂友,这阵子正忙着监督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我是村民代表,怎么建、如何改,得看仔细点,不满意就直接提意见。”老秦说,村里有2000多亩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自家的7亩地也在里面。

  昔日“望天田”,如今成了田成方、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的“高产田”。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广安坚持集中连片规划,组织“千名英才千村行”活动,选派科技、农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组建30个专家服务团,全程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07.63万亩,较改造前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农民年人均综合增收约500元。

  加强监管  科学分区

  调形、旋耕、开沟,挖掘机来回穿梭,一块块小田逐渐变成大田。龚宇拍下施工照片,把一天的项目进度发到了“广安2023高标监理群”里。

  作为广安区2023年高标项目4标段现场旁站监理,龚宇每天都得巡查施工情况,“眼瞅着碎田成了整田,建成后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很有成就感。”据介绍,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安建立“业主+监理+群众+质量检测+跟踪审计”五方质量监管机制,对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

  在浓溪镇围子村,1550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了科学分区,作物长势喜人。“我们在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将高标准农田划分成了不同片区。”村党支部书记彭先祝介绍,农户愿意自主经营的,留了一部分自种区;流转出去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的,是流转区;代耕代种区,则是由村里或新型经营主体代耕代种。“若有村民愿意返乡耕种,再适时分给他们。这不,山边屋后这十几亩地,就是8户人家的自种区。”彭先祝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广安因地制宜,聚焦“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薄弱短板,综合实施田型调整工程,合理布局小型水源设施、提灌站、末级渠系,并开展乡村田间“路网”建设。眼下,农田道路通达率达95%以上。

  建了高标准农田,又该如何管?当地构建了“行业部门+村集体+受益者”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建立县级高标准农田管护基金,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资金。此外还探索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引入保险资金加大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投入力度。

  规模经营  发展产业

  一大早,吃了饭,广安市岳池县苟角镇曾拱桥村村民王廉安就往县里的现代农业园区赶。除草、施肥、清理沟渠……油菜田间,王廉安忙得热火朝天。

  老王家里3亩地,分成10多块田。“以前旱的时候,只能用抽水机,经常白天种地,晚上还得排队抽水。而且路不好,农机下不了地,收割要用镰刀,施肥还得肩挑手提。”王廉安回忆。

  2019年,当地1.2万亩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流转给四川黍本道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种植,老王的地恰在其中。“新修了排水灌溉设施,能把熊家河和上游水库的水引来,老百姓再不用排队抽水了。”曾拱桥村党总支书记王红军介绍,改造后的田,今年最高亩产足有1300多斤,高出过去200斤不止,天旱灌溉也没受到影响。附近还建了粮油加工园,稻谷烘干、仓储加工等设备一应俱全。对王廉安来说,不仅有一笔流转费,还能在园区务工,一年能挣万把块钱。

  近年来,广安推行“先流转后建设”模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流转高标准农田,同步跟进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打破田坎地界,适度规模经营,以“大业主”带“小农户”,让高标准农田种植起来更加高效。

  粮景融合  提升效益

  坝坝席让村民人均增收上千元,这令花桥镇竹林村党支部副书记熊昌南激动不已。

  2022年,当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政府引导粮经复合种植,水稻收获后连片种植油菜,春季花开,成了一道风景线。今年3月,花桥镇举办油菜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组织老百姓在自家门口摆上坝坝席。统一标准、统一制作,摆了200多桌,纯收入有3万多元。”熊昌南说。

  如今,竹林村还打造了“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基地,变过去的单一耕种为“稻鱼共养”。熊昌南算了笔账,稻子熟时,鱼也能捕,每亩田可增收近5000元。尝到了甜头的花桥镇,除油菜花节外,明年还计划组织垂钓节等活动。粮景融合,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依托乡村自然风貌,广安开发大地粮田景观,跟进和美乡村建设,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休闲度假村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我们也在培育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9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