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16:58:07 来源: sp20241030
五代邛三彩杯。
唐代青瓷褐彩“临邛”文字杯。
邛崃市西街小学学生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看窑工演示古法拉坯。
宋代乳浊浅绿釉省油灯。
唐代青瓷褐绿双彩刻划莲花纹大盆。
唐代青瓷绿彩斑纹执壶。
位于四川成都邛崃的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山环抱,清流潺潺,风景如画。正是最美四月天,园内绿草茵茵,垂柳依依,红叶桃花热烈绽放,为往来的游人更添一份喜悦。
邛窑是古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青瓷窑场,始烧于南朝、盛于晚唐五代、衰于宋末,延续800余年,以其堆积厚、产品丰富、连续烧造时间长而著称。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开放面积19.6公顷,包含遗址保护展示区、临展馆、考古工作站、传承人工作室、制陶体验区、大师工作站等,具备科研、教育、文创、游憩等多重功能。
厚重的历史
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分布着14个窑包,如明珠散落在山林间,引人入胜。沿着林荫小路前行,曲径通幽处,便是古窑遗址。
邛崃市文保中心主任罗冬梅介绍,邛窑并非单一窑址,而是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西河尖山子、白鹤大渔村、柴山冲、黄鹤、官庄7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它们的制作工艺、装烧方法相似,窑与窑之间前后承袭、相互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十方堂、大渔村和瓦窑山邛窑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邛窑共经历了5次考古调查和3次正式发掘,发现了唐代建筑遗迹、龙窑、馒头窑、作坊遗址,出土遗物数以万计。
1号窑包龙窑遗址是十方堂遗址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斜坡龙窑,长达42米,宛如一条长龙卧于窑场中心山体上。窑前工作区、窑门、燃烧室、窑床、窑炉壁、烟囱、窑尾护坡墙,构成了龙窑的有机整体。窑门朝西,低于地面3米,窑炉沿山体而上,烟囱位于山顶,窑尾修筑了5道台阶式护坡。窑床坡度为15度至17度,专家称这是中国古代斜坡龙窑最科学的坡度。这座龙窑先后经过至少7次较大的整修,可见它是当时最重要的大型生产窑炉。
一幅示意图展示了斜坡龙窑的装烧过程:将炼制好的瓷泥拉坯、模制成型后,经过修整、釉下装饰、施釉、晾晒后,便可入窑烧制。邛窑的斜坡龙窑均以木柴为燃料,点火后,火焰从燃烧室经窑床由低到高流动至烟囱,充满整个窑室。
龙窑遗址的展台上展示着两个匣钵,用耐火材料制成,是陶瓷烧造过程中装填坯件的主要容器。匣钵上沿有散热孔,钵壁厚实,色如铸铁,大小跟家用砂锅差不多,却远比砂锅重。唐宋时期,邛窑瓷器入窑烧造时大多放入匣钵中,称为匣钵装烧。这样的装烧方式大大减少了瓷器釉面污染,也使得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受热更均匀,同时,层层重叠的匣钵稳定性大于垒叠的瓷器,减少了垮塌几率,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东部台地作坊区也是一处重要遗址。从唐代早期至南宋末年,1号窑包进行瓷业生产近5个世纪,持续使用这处台地作坊区。现存遗迹包括作坊基址、水井、灶坑、釉料炼制坑、灰沟等。
北部平地作坊区紧临中心山体北侧,主要分布着从五代到宋末的作坊、储泥池、陈腐池、釉缸、水井等各类遗迹。其中,5号作坊是一处修筑较为规整的作坊建筑,多以废弃匣钵砌墙、铺地、筑井、造池,根据这些遗迹可以推断出从胎土备制到器表施釉的制瓷流程。
斑斓的彩瓷
走进邛窑临展馆,一件件文物诉说着邛窑长达8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令人浮想昔日窑火兴旺的盛景。
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以青瓷生产为主,釉色多达20余种,产品种类丰富,涵盖饮食起居、文玩、建筑构件、佛教用具等。邛窑对南北方窑业技术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开创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如乳浊釉、复合彩绘装饰、高温三彩等,对古代陶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眼前的一组青瓷器为邛窑早期产品,主要是杯、壶、盘等日常生活用品,风格简单粗犷。隋代青瓷高足盘盘面大而浅,喇叭形高足,釉色青黄,是邛窑早期较为精美的产品。专家研究发现,邛窑的青瓷生产与宁绍平原、长江中游等地的制瓷技术紧密相关。
与青瓷高足盘年代相近的白瓷高足盘,喇叭足更高一些,显得高挑优美。罗冬梅说,这些白瓷产品显示了邛窑与北方窑场的密切关系。南朝至唐代早期,邛窑广泛运用化妆土技术,使得白瓷生产质量较为稳定,并为后来釉下彩瓷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唐代中期开始,邛窑一改“南青北白”“重釉不重纹饰”的传统,将胎装饰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于一体,开创了彩绘瓷的新局面,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到邛窑遗址考察后说,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是邛窑的代表作品,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至江南诸民窑。
唐代青瓷褐彩“临邛”文字杯引人注目。杯身中央以釉下褐彩书写“临邛”二字,是目前所见最早标注产地地名的邛窑瓷器,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仅见的一例。
邛窑是中国最早生产釉下双彩瓷器的窑场,其中最常见的是褐绿双彩。青瓷褐绿双彩草叶纹盘口瓶腹部装饰褐绿草叶纹,盘口装饰釉下绿彩点纹,是邛窑釉下双彩瓷器的代表作。青瓷褐绿双彩刻划莲花纹大盆纹饰生动,盆底刻绘折枝莲纹,内壁刻绘一周变形波浪纹,主题花纹均施淡黄釉,衬以绿、褐双彩,颇有“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意境。
晚唐到五代时期,邛窑在器物成型、支烧施釉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出独特的邛三彩瓷器。邛三彩体形轻巧,釉面光亮,黄、褐、绿三色绚丽夺目。十方堂5号窑包出土的邛三彩杯以模制方式成型,喇叭形小高足采用接足工艺,通体施黄釉,装饰褐绿相间的条纹,色彩鲜艳明丽。
砚台、水盂、花瓶、香炉、茶盏……邛窑器物透露出古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宋代省油灯是邛窑瓷器中极具创意的产品,灯盏设计成中空的夹层,使用时在夹层中注入清水,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减缓油的燃烧速度,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鲜活的技艺
参观龙窑遗址,体验古法拉坯,开展模拟考古……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举办。学生们亲手触摸历史遗迹,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感受邛窑的魅力。
“非遗传承人何丹老师亲自教我拉坯的技巧和方法,我觉得很有趣,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来这里学习。”邛崃市文昌小学四年级学生王馨锐说。
何丹是“邛窑烧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在遗址公园内开设了工作室,复原邛窑古陶瓷烧造技艺,让游人可以亲身体验陶瓷烧造。
类似的传承人工作室还有几家。周琴曾师从何丹,如今在一家工作室负责陶瓷生产。她身后的货架上,青瓷茶具、酒具等文创产品整齐排列,色泽温润。
“这套茶具叫‘思雨’,是网红产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周琴说,“我们延续了邛窑青瓷和邛三彩的工艺,又在釉色、形制等方面进行改良,一壶配四杯,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传统的杯形‘微胖’,我们给它‘收腰’。你看这杯子,身材苗条,颜色嫩绿,取名‘思雨’,像不像青春亮丽的女孩子?”周琴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古汇堂、十方书馆、邛崃散花书院、觐见邛三彩博物馆……公园里的文创机构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新邛窑由韩国郑东熏教授主持,中、韩、英三国30余名陶艺家参与设计、建设,采用传统龙窑和馒头窑造型,结合传统柴窑特点和现代先进技术,是一个集教学、参观、实验、学习于一体的柴烧窑。自2018年2月开窑以来,已举办200余场陶艺文化活动。
大师工作站及国际交流中心引入200余位艺术家,通过展览、讲座、论坛、教学实践、创作体验等形式,促进中外陶瓷文化交流,让古老技艺融入大众生活。
“邛窑柴烧艺术季”将柴烧创作与文创市集、音乐表演、美食派对等融合,深受年轻人喜爱,荣获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特色活动推介”。
当地政府还积极实施“邛窑传播计划”,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考古研究、文创开发、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现代创意激活邛崃历史文化资源,让邛窑遗址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本文图片均由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服务中心提供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