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中国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强国建设 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24-12-05 20:23:43 来源: sp2024120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3年前的情形,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孔怡记忆犹新:2021年3月5日,她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次日经有关部门转交农业农村部,转天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便打来视频电话,同她深入探讨,给出回复。

  孔怡代表说:“2021年全国两会闭幕仅一周多,农业农村部便发布通知,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找到了,就是它!”3年来,每到最适宜野生食用菌生长的雨季,从事食用菌育种技术研究的孔怡代表都会带队到深山密林收集种质资源。一次野外采集,几株不起眼的野生灵芝让她如获至宝,“外观不好看,还很娇小。但它的多糖含量是普通灵芝的好几倍,罕见又珍贵。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材料的重要来源,我们要收集保护、利用好。”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锚定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1年9月,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投用,总容量达150万份,保存能力居世界前列。前不久,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官,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3万多份,为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夯实源头基础。

  每年冬春,数以千计的科研人员都会来到海南三亚崖州湾边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凡是其中之一。10多年来他坚持到南繁选育水稻,“老南繁人”的苦没少吃:“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农机农资多靠自己协调,科研数据全靠下地观测;“躬身背麻袋,返乡路迢迢”,因当地没有实验室,收获的育种材料还要背回北京做试验。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南繁考察,叮嘱“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19年2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成立,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挂牌运行。

  “现在,农机农资由管理局派专人负责,试验田变身‘智慧田’,各类数据实时监测。实验室7000余套设备开放共享,吸引20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联合研发。同时组织围绕企业、产业需求‘揭榜挂帅’,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兼任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的陈凡代表说。

  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初步构建由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等龙头企业组成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推动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陈凡代表感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一粒种,如何变成千亿粒种?在甘肃河西走廊,南繁等地选育的玉米良种经当地扩繁、制种,为全国提供了近一半的玉米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提产能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河西走廊约78%的制种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机械化、智能化管理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说,“制种对良田、良法、良机等要求很高。比如,为保证种子纯度和发芽率,需要精准的水肥供应,而这需要精细的水肥一体化、‘智慧’的田间管理配套。”

  “2023年全国两会,我和一些委员建议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当年就收到相关部委回复。前不久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将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马忠明委员说。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新时代粮食产量连年丰收,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迎着大好春光,铆足干劲、苦干实干,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8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