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1:10:53 来源: sp20241118
人勤春早,实干争先。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机器视觉被称为工业制造的“眼睛”,是与工业应用结合最为紧密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位于杭州滨江区的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内汽车制造机器视觉应用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从基础研发做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易思维创始人郭寅介绍,全新的应用板块——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的机器视觉应用,已在广州地铁等投入使用。
浙江多措并举,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5个浙江省实验室环绕分布,集聚了33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1个国家级科创平台、58万名专业技术人才。2016年以来,浙江布局建设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六大省级科创走廊。2023年,浙江全省科创走廊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7598件,同比增长6.2%。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作为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3%的GDP总量。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9.52%,多年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15%。
高能效存内计算芯片、空间电磁安全卫士、声发射传感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展示着一大批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的最新成果。2023年,浙江省技术交易总额达5257亿元,同比增长96%。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今年2月22日,总投资约20亿元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在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开建。中国视谷打造视觉智能全产业链,截至目前集聚了800余家视觉领域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
2023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3%。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生产一台制冷压缩机最快需要多久?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钱江制冷压缩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答案是:3.5秒。
钱江制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全球领先的智能产线、物流仓储设备以及数字化系统,赋能压缩机乃至零部件装配行业,推动生产效率提高35%以上。
2023年,余杭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增长11.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8.1%,总量居浙江第一。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省,浙江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钱塘江畔,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中策橡胶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内,上万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环节的上百种关键数据,并自动分派任务,物流机器人来回搬运材料和产品,平均每7秒就有一个轮胎下线。
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试点,中策橡胶投资近5亿元打造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以数字化赋能企业研、产、供、销全产业链,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全过程高度自动化和柔性化。2021年底未来工厂建成投产后,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产品良品率提升0.8%,能源综合利用率提升5%,劳动生产效率提升300%。
“原来一天生产1.3万个轮胎需要将近450人才能完成,现在只需要140人。”中策橡胶杭州海潮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震华说。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步伐。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培育省级“未来工厂”7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35个。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超过4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省GDP比重12%,拉动全省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小到十亩、大到上千亩养殖面积的珍珠蚌,都能实现精准投喂、智能管护。”在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珍珠蚌养殖基地,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伟锋介绍,工作人员通过珍珠养殖自动化系统设置投喂间隔时间,事先培育好的藻类就会被“靶向投喂”到每一只河蚌体内,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诸暨市淡水珍珠蚌养殖面积近20万亩,过去曾因珠蚌养殖造成水域严重污染。如今,得益于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养殖技术,诸暨市有效破解珍珠养殖与水体保护之间的矛盾,提高珍珠养殖密度,养殖周期缩短半年到一年。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在湖州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工业功能区,浙江天能控股集团探索动力电池“绿色重生”模式,除了自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还在22个省区市建成蓄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通过“回收—冶炼—再生产”闭环式绿色产业链,该企业每年可处理10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每年可减少铅矿石开采2000多万吨,再生60万吨贵重金属新材料,节约标煤超过12万吨。
城南工业功能区采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每年可节约1.4万吨标准煤,园区电池行业形成“生产—销售—回收—再生产”的闭环产业链,工业固体废物实现了全程处置。像这样的绿色工业园区,浙江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个,同时建设500家绿色低碳工厂。
2023年,浙江全省新能源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844.7亿元,同比增长12.0%。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4日 0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