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4:00:08 来源: sp2024121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提出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重点任务。即将举办的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将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进一步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共识。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策部署,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深刻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实践证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顺应全球绿色发展大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积极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绿色发展动能。
这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退等全球性环境和气候危机,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这要求世界各国携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在绿色转型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协同推进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时代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已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9.7%提高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6月底,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超过我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幅提升。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2012年相比,我国2023年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过26%、4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大规模设备更新拉动投资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2024年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4%,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2024年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8.8%。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坚决实施固体废物“零进口”。
全力抓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大任务
绿色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聚焦重点领域促进全面转型。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作为着力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完善城市规划、设计、建造、管理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协同转型。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抓住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协同转型。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能源、水资源、粮食、土地、矿产资源全链条节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绿色生产,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逐步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绿色流通,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改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创新转型。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财税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指挥棒”作用,鼓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加力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优化投资政策,扩大绿色低碳投资,加快形成优质绿色低碳资产。完善价格政策,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资源环境领域价格调节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机制。
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安全转型。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妥善防范和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4日 1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