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1:15:44 来源: sp20241121
轻舟荡漾在碧波之上,穿行在芦苇丛中,偶尔遇到揺着小船的渔民。随着湖面渐行渐宽,水流轻缓了许多。水天相连之处,绿荫掩映之间,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古城映入我们的眼帘——南阳古镇到了。
一
南阳古镇,是明清时期的运河名镇,位于山东济宁微山湖北端,由东西长三千五百米、南北宽五百米的主岛和一百多个自然小岛组成。纵横交错的水路网和大运河从镇中心穿过,形成了“岛在湖中浮、河在岛中过、镇在岛上居”的独特景观。
从空中鸟瞰,南阳古镇犹如一把多彩的琵琶镶嵌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上。我们到的时候,古镇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气格外清爽。古镇上的老街并不长,不足三米宽的青石板路,贯通古镇中心繁华地带。主街两侧为石垒台阶,紧密相连的过街凉棚让这里“晴不见日,雨不漏水”。沿着崎岖的小路向小巷深处走去,飞翘的檐角墙,青青的石板路,仔细看,石板路上还留有深深的车辙,历经风雨的冲刷,依然保持着岁月的模样。
“南阳古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绽放在大运河上。”向导小崔就是古镇人,娓娓道来古镇的历史。
是的,追溯起来,南阳古镇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村上的人大多姓段,所以叫段家行。到了元代,随着大运河的不断开挖,南阳古镇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微风中,我登上延德桥,放眼运河岸边,店铺林立,匾额风雅,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兴盛和繁华。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船只,桅樯林立,篷帆遮云。如若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边传来的也许是吴侬软语,也许是地道的京腔。清代诗人赵执信乘船沿运河南下,经过这里写下诗句:“历历千艘北上天,南音入耳总堪怜。微风忽逗吴侬语,却忆昌亭夜唤船。”
世事更迭。随着内河水运地位的边缘化,加上经济重心慢慢东移,南阳古镇一度失去它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可也因此让古镇保留了难得的历史风貌。如今,穿镇而过的运河依然述说着漕运故事,古街石碑见证着往昔商贸的兴盛,庭院小巷弥漫着古镇人家的烟火,众多游客来到这里寻找梦中的水乡。
二
在古镇人的心里,穿镇而过的大运河是古镇的血脉和灵魂。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每一寸草木,都和它相伴,静静守候。直到今天,许多古镇人家仍临河而居。对于生活在古镇上的人们来说,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枕着运河的波涛入眠。
清澈的微山湖水哺育着质朴的南阳人,浪涌的大运河水造就了南阳人。在状元胡同,我感受到了南阳人的个性。十八岁那年,南阳才子马西华进京科考。本以为把握满满,却因没给主考官送礼,最终试卷被调了包。名落孙山的马西华悲愤不已,回到家乡后卧病不起,含泪写下一篇《钱赋》,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进行尖锐抨击。后来为了纪念马西华,乡亲们把他家所在的胡同称作“状元胡同”。
同样和“钱”有关,与状元胡同一路之隔的胡记钱庄,却用百年历史演绎了另外一个道理。创建于清代的胡记钱庄是南阳古镇最早也是现存唯一的钱庄。走进四合院,后堂的一副对联吸引了我:“待人宽三分是福,处世让一步为高。”看似简单的两句话,折射的却是朴素的哲理。据说这是胡氏家训,也是胡记钱庄赖以生存的“法宝”。正是这份家训的传承,让胡记钱庄成为“运河第一钱庄”。
在南阳古镇,十家有八家都会经商开店。这和当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当年这里因水运之便,镇上店铺鳞次栉比。山珍海味,本地特产,应有尽有。直到今日,镇上依然店铺林立。尤其是古镇的一些特产,看似“土”,却很有韵味。在一家店铺,一束束干枯的莲蓬,形态各异,别有一番意境。印象中齐白石先生画过一幅《莲蓬蜻蜓》:一只蜻蜓,两个莲蓬,一动一静,颇有意趣。因为喜欢这幅画,我在这家店铺里忍不住精心挑选了几枝莲蓬。
结账时,我夸赞店家大姐:“你们真厉害,把莲蓬都做成了文化。”一句话像是说到了大姐的心坎里,她笑着应答:“以前只知道卖莲藕,现在呢,荷叶茶、莲心茶、藕粉,就连干枯的荷叶、莲蓬,都成了工艺品。”
三
傍晚时分,我们走进古运河畔的顺河村。八十多岁的胡奶奶正和老伴忙着炸藕盒,热气油香在这座古朴的庭院中弥漫开来。
顺河村在南阳古镇东头,依河而建,是镇上最具代表性的村庄。传统的横向院落与运河相垂直,形成前店后宅、下商上住的格局。村里,很多人家都在沿街设置了入户门楼,花草绿树映衬之下显得十分典雅。庭院之间有巷道连接,巷道盘绕迂回,可以直接通向南阳湖和大运河。至今,村里人还保持着“河边住,水上行”的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是历史名镇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在南阳古镇,我惊喜地看到,在挖掘古镇经济价值的同时,仍然注重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坚持“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把河湖景观的水韵和渔家文化的风貌相融合,开发出多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渔家婚礼、鱼鹰捕鱼、观荷放鱼……不仅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哨音悠悠,鱼鹰飞翔,精彩的鱼鹰表演开始了。湖面上,停泊着几只满载鱼鹰的小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民悠闲地坐在船头,嘴里一会儿吹哨,一会儿吆喝,好像在对鱼鹰发号施令。几十只鱼鹰“训练有素”,不时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有的疾驰飞奔,寻觅鱼儿的踪迹;有的猛地来一个大翻身,扎入水中,没过几秒钟,浮出水面的时候,已经叼上来一条鲤鱼……这种鱼鹰捉鱼的作业方式,在南阳古镇已经绵延数百年。不过,现在这已不再是渔民谋生的手段。渔民们旺季的时候捕鱼,淡季的时候,就加入镇上的旅游表演,向游客展现古老的运河文化。
如今站在湖畔,满目碧水清波、鸥鹭翔集,还能不时看到小银鱼、毛刀鱼调皮地跳跃翻滚,仿佛在和人们打着招呼。看到这样的场景,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很是感慨。他说,如果不是政府当年踩下破坏式发展的“急刹车”,也许就没有今天“渔舟唱晚”的美景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微山湖周边重污染企业林立,昔日清澈的湖水快要变成“酱油汤”了。
一定要重现一湖清水!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先是关停了湖周边污染严重的企业,又通过清退养殖水域、清理湖区人工养殖设施等措施,终于还湖水一片清澈与安宁。
对此,本是古镇人的向导小崔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她家所在的村子从前都是以渔为生、以船为家。然而慢慢地情况发生了改变。“有段时间,看着湖水越来越浑,鱼越捕越少,父亲每天都发脾气。听说政府部门实施禁捕退捕,他二话没说,主动地加入了护鱼队。”
和小崔的父亲不同,渔民老杜最初对禁捕退捕政策还有些情绪。后来,政策宣讲让老杜逐渐动了心。看到镇上组织渔民就业培训、支持渔民就业创业、引导渔民转产,老杜的疑虑彻底打消了。“以前,捕鱼是为了谋生;现在,护鱼是为了子孙。我们几个打心眼里支持,还参加了环保志愿服务队!”说罢,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老杜说,他们的“环保志愿服务队”成员有一半过去都是渔民,现在都上岸定居,保护生态、保护鱼类成了主业。说着,他打开了腰间的小喇叭,来了一段自编自唱的“数来宝”:“南阳镇,大运河,保护鱼类好处多……”
告别老杜,我的耳边仿佛还回荡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善良的南阳人不善言辞,但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古镇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离开清澈的湖水,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干涸。在他们心里,守护一湖清水,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古镇,更是守护自己的生命。
苍茫暮色中,夕阳正慢慢落入湖面,南阳古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上,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画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渔歌点点;古镇里,街巷悠长,庭院深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3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