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氤氲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11-05 12:55:24 来源: sp20241105

  【会场连线·代表委员关注】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扩大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刊特采访代表委员进行分析。

  优质文化产品滋润青少年心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青少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那么,我们该如何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委员表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加大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

  冯俐委员回忆起去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丰富乡村儿童文化生活的一次尝试。

  2023年7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河南省光山县举办了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为没有看过儿童剧的孩子们带去了11台53场国家级儿童剧演出,并且为当地孩子创作、排演了两部国家级戏剧作品《灯火》《少年司马光》。除了戏剧活动,还同步举办了35个启蒙艺术课堂,组织200多个研学机构开展了500多个艺术研学团活动。活动举办地集中在当地的剧场、剧院、文化馆、音乐厅、乡村会客厅、名人故居等公共文化空间,在广大儿童、青少年和文艺爱好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活动在广大乡村孩子心中播撒了艺术的种子、红色文化的种子,缩小了城乡孩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让艺术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

  冯俐委员感慨道:“近年来,国家对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各类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是否充分、是否高质量,关键在于内容是否适宜。”她建议,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设计上,要更多考虑与青少年有关的内容,让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能够成为青少年友好型家园,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数字化带动文化产品提质升级

  “老百姓对演出的热情始终感动着我。演员们走了一路,也泪流了一路。”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委员回忆起川剧院下乡演出时的场景动情地说。

  “相比一些大剧种来说,川剧相对小众,观众数量没有那么多,但不能忽略这一部分人的需求。”在沈铁梅委员看来,要着力提高公共文化平台的利用率,来满足各个地方、各个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

  随着身边的公共文化空间越建越多,我们该如何给好硬件配上好软件,从而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沈铁梅委员认为,可以用“数字化”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转化率,架起优秀文化作品和公共文化产品之间的桥梁。她举例说:“当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公共文化产品要多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我们可以增加符合这类人群需求的电视节目,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播出。这样可以提高现有公共文化平台的利用率。”

  让文化产品贴近当地百姓生活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紧紧围绕“便民+利民”,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湖北省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代表认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基层专干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临聘民间文艺人才模式,充实基层文化站专技力量;另一方面,要深挖本地资源,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积极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

  “此外,还需要注重文化产品和产业的融合。”黄林代表指出,为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多乡村深挖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既能让文化产品贴近当地百姓生活,又能为乡村旅游赋能,有利于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俞海萍)(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