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监管锁”,杜绝报废车“死而复生”

发布时间:2024-11-26 07:00:42 来源: sp20241126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报废汽车黑产链,一些没有资质的“小作坊”不仅公然回收、拆解报废汽车,买卖报废汽车的“五大总成”(指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和车架等),而且为了更好地销售报废车部件,商家篡改机器上的关键身份信息,卖给不懂行的买家,或者提供给“黄牛”在网上售卖。目前江苏省东海县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涉案人员和商户立案调查(据8月12日央视财经)。

  报废车辆超过使用年限本该“寿终正寝”,依法依规报废,而如今,有的满身隐患的车辆不仅没有报废,反而被毫无资质的“小作坊”,在没有废物收集装置的前提下进行违法拆解。有的商家甚至篡改报废部件信息,以次充好,将报废车部件伪装为合格部件令其“死而复生”。殊不知,这些对报废车辆的“违规操作”风险隐患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报废的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解体。《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也规定,除机动车所有人将报废机动车依法交售给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外,禁止报废机动车整车交易。国家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一方面,无资质厂家缺乏环评手续和环保设施,违法拆解产生的车辆废油、废水、废气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零部件“以次充好”行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开着这样满身是病的“马路杀手”上路风险隐患极大,轻则发生故障,重则发生交通事故,部分新能源车还容易出现电解液泄漏、短路、起火爆炸等安全风险。

  我国明令禁止报废车辆非法购买、拆解、翻新和售卖。为何相关违法活动屡禁不止,甚至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呢?这与报废车拆解行业暴利和行业堵点有极大关系。小作坊人力少、成本低、无须高额环保设施,大多车辆部件二次售卖后利润可观。另外部分拆解作坊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手续相较于正常报废流程更简便,部分车主为了“省时省力”拿到更多报废补贴选择后者。

  其实,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产业效益极为可观,据相关机构预估,今年汽车回收将超过700万辆,汽车回收拆解产业迈向千亿级市场规模。要想发挥好回收企业的功能,铲除报废车辆乱象,一方面需上好“监管锁”。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打通堵点,明确权责,加大对违法厂家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同时从车主新车登记资格限制方面入手,尝试“先注销、后报废”的办法,对于违法拆解的不予办理报废手续、禁止其再注册登记新牌照,并追查报废部件流向。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源头回收服务。目前我国小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效果初显,后续要重点做好中大型货车、客车的回收利用工作。汽车回收企业要尽快转变思维,从“等车上门”到“主动找车”,简化车辆的“换新+回收”流程,建设车辆回收线上交易平台,让大车小车都能实现“上门服务”“一键收车”,应报废尽报废。(何慧敏)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