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0:09:48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北京9月11日电 题:中拉科技合作如何赋能人权发展?
——专访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君拥
中新社 记者 崔白露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当地时间9月1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会议期间,与会中方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君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他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与拉美国家通过科技合作推进人权事业发展,不仅符合双方人民利益,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资料图: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山在晨曦的照耀下尽显拉美风情。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与拉美地区科技合作现状。
肖君拥:过去十余年,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4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中国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倡议,为中拉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10年来,双方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农业、企业、人才、智库等多个领域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近年来,中拉科技合作呈迅速发展态势,覆盖多个关键领域。
一是数字技术与通信领域合作。拉美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在“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之下,中国电信企业积极参与拉美5G网络建设,不仅推动了拉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也为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在线医疗等提供技术支撑,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农业科技与食品安全合作。拉美是全球农产品主要出口地,中国则有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农业合作关系,拉美除了将优质农产品出口至中国市场外,双方在精准农业、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等领域也开展合作,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水平,还促进了全球农业产业链优化。
三是卫星技术与空间合作。通过卫星技术合作,拉美国家能有效应对森林砍伐、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卫星数据还广泛应用于农业用地监控、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为拉美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中国与拉美国家还在天文学、深空探测领域开展合作,如中国国家航天局在阿根廷南部内乌肯省建设深空测控站,用于支持中国探月、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
四是生物医药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在药物临床试验、疾病防治和生物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联合研究,合作开发新药物和医疗技术,提高了双方的科研水平,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树立榜样。
五是合作平台建设与科研交流。为更好推动中拉科技合作深入发展,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于2023年正式启动,双方科研人员可通过这一平台申请研究基金,开展联合科研项目。此外,定期举办的中拉科技合作论坛,也进一步加强了双方互信与合作。
今天,中拉科技合作不仅限于政府之间,也开始向更多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络。
推进科技合作,赋能人权建设,是大势所趋。作为中拉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合作不仅推动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为改善人权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全球树立了典范。
资料图:集装箱码头。张茵 摄中新社 记者:中拉双方在科技合作领域有何优势?
肖君拥:中国在科技研发、技术应用、市场推广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拉美地区则在自然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航天技术等特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同时,拉美国家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日益增强,为双方科技企业合作创造机会,也为中国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广阔市场。
具体来说,首先,双方在经济和资源结构上具有互补性。拉美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消费国,对资源有较大需求。如智利、秘鲁是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中国对铜的需求大,通过技术合作,拉美当地企业能优化矿产资源提取和加工流程,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为中国提供更优质产品。
其次,双方在科技能力方面具有互补性。中国在人工智能、卫星技术和大数据等领域居于全球先进行列,拉美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双方通过科技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再次,双方的政策支持。中国视拉美国家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鼓励企业与拉美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并通过签署双边协议和合作文件提供政策保障。拉美国家也积极响应,为中国企业创造有利的合作环境。
最后,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中国与拉美国家通过联合研究、技术培训、留学生项目等方式,为双方合作培养了大量熟悉对方国情的科技人才。
资料图: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现场。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中新社 记者:当前,中拉科技合作面临哪些挑战?
肖君拥:拉美地区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匮乏,成为科技合作中的一大障碍。
拉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另一挑战。频繁的政府更替和政权变化,导致一些长期科技合作项目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拉美国家内部的经济波动也使一些合作项目面临资金短缺,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或高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难以为科技合作项目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此外,中拉科技合作还面临着一些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压力,中拉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对科技合作造成一定阻碍。
要克服这些困难,中拉双方需要在政策层面加强沟通,推动文化和技术交流,并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机制,确保合作项目顺利实施。随着中拉科技合作的深入,这些挑战有望得到缓解,为双方的长远合作铺平道路。
资料图:2024年4月24日,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中新社 记者 崔楠 摄中新社 记者:未来,中国与拉美如何深化合作,促进双方科技进步与人权发展?
肖君拥:在科技创新方面,中拉之间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前景可期。
第一,深化科研合作。双方应进一步加快研究人员流动,包括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邀请拉美国家学者来华从事科研活动。除政府间合作之外,双方的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也应不断拓展。
第二,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竞赛”加速。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拉美地区人工智能整体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拉美地区青壮年人口比例约为65%,对人工智能接受度高,同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非常高,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耗能。2023年9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数字技术合作论坛召开,为中拉深化数字技术合作和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开启新篇章。
第三,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合作。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关注提升,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拉美国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资源,而中国在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拥有经验。未来,双方可在绿色能源开发、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农业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低空经济合作。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用于农业、物流、旅游和应急响应等多种场景。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无人机技术、物流运输和空中交通等方面具有合作潜力,中国的先进技术与拉美国家的需求形成互补,将为双方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新动力。
第五,科技人才培养。相比于经济合作,中拉教育合作规模相对狭小,熟练技术工人短缺成为中国企业在拉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要以科技合作推进中国—拉美人权共同体建设,必须有一批了解对方且有过硬本领的科技人才。因此,应当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促进青年交流,共同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希望中国有更多职业院校“走出去”,结合当地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如参照“鲁班工坊”模式实现人才规模化培养。中国国内也应加强拉美研究人才的培养,壮大“知拉”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肖君拥,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权教育培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和宪法学研究会理事。著有《人民主权论》《国际人权法讲义》《人权的道德维度》等。主讲《国际人权法》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曾数次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会和边会发言,多次赴美国、欧洲等地参加国际人权对话交流。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