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地教学:画好向战“延长线”

发布时间:2024-11-05 12:35:06 来源: sp20241105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中级指挥培训班学员在“两弹城”现地教学。孟佳琦 摄

“现地教学绝不是走马观花,更要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参观讲解”

机翼下,人头攒动。绕着“鲲鹏”缓缓踱步、细细打量,学员刘甲润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在海军某部运输投送相关岗位任职多年,他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

作为战略投送重要力量,运-20早已是他在作战筹划方案中的“老相识”。如今走进空军航空兵某师,刘甲润直呼“刷新了认知”。

“以前只知道‘能装多少’,现在对人员配备、机组保障、特情处置等方面也有了全面掌握。”刘甲润感慨地说,筹划运输投送心里更有底了。

这堂“空中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发展运用”现地教学课上,全军中级指挥培训班的学员们围在官兵们身边,详细询问飞机性能、作战运用、维修保障等情况。

课后讨论环节,来自不同军兵种单位的官兵围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如何通过多式联运、立体投送,实现战时投送精准高效?怎样升级技术手段让指挥链路更加顺畅?大家各抒己见,围绕联合作战运输投送保障多个问题展开思想“碰撞”。

“武器装备不仅要知道怎么用,还要知道如何用好。”课后,刘甲润在笔记本上写道,“要把各个作战单元、各类武器装备融入体系,整合力量、聚合优势、释放效能,才能真正实现联合作战。”

“以前一讲到联合作战,学员们总感觉比较抽象,能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一线作战部队、深入了解新变化、新进展?”负责组织现地教学活动的某教研室韩主任告诉记者,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们创新构建现地教学体系,围绕“联合作战后装保障”主题重新设计课程方案,将物资储供、卫勤保障、运输投送、装备维修等要素纳入其中。

在某联勤保障中心指挥大厅,学员不仅现场观摩指挥演练、熟悉席位设置,还与指挥参谋人员围绕多个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商解决方案。

在陆军某海防旅,学员们与执勤官兵交流经验体会、认真了解练兵备战情况,一位来自军委机关的学员说:“虽然单位情况不同、性质特点各异,但我们紧密连接在‘一切为了打赢’的同一目标下!”

1个月时间里,学员们分赴五大战区,实地观摩考察了陆军、海军、空军部队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等60余个单位。

“现地观摩体会、当面交流研讨,切身感受到联战联保的痛点堵点。”不少学员在总结报告中写道。

“现地教学绝不是走马观花,更要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参观讲解。”韩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让学员在现地观摩中融入实践,思考不同战略方向的作战要求和作战样式,学会站在全局筹划后装建设发展和保障准备,切实提升战略思维和联合勤务指挥能力。”

“从校园课堂谈兵走向战场实地练兵,教学育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有效,人岗相宜、战味十足”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急救帐篷、洗消帐篷等拔地而起,手术车、侦检分类通道随之展开……北部战区总医院一场模拟战场条件下的野战救护技能课目演示正在进行。

人群中,来自陆军某旅的陈立昕眉头微蹙,眼神格外专注:“我们也有野战医疗分队,但展开速度、救治能力、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比不上他们……”

看到医护人员在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地完成伤员病情检查、战伤处置等数十个救护课目,陈立昕一边鼓掌,一边感叹:“没想到战场环境下救治难度这么大!”

“卫勤保障关乎生命、关乎打赢,很多人对它在作战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教学讲评环节,该院卫勤教研室副教授王超对学员们说,“能力底数究竟怎样、阶梯式部署如何展开、卫勤力量怎么运用,还得大家到现地来观摩体会。”

“医疗分队如何编组到前线,人员怎么分配、流程如何衔接……”听完这堂“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现地教学课,陈立昕才恍然发觉,差距不仅在医疗分队的建设水平,更在一名指挥员的思维认知。

原来,前一阶段的想定作业中,陈立昕与同组学员遇到不少问题,尤其针对战场伤员前接后送协同问题产生了不小分歧。

通过在现地教学中深入了解装备情况,他们对人力、救护车、直升机、船舶和卫生飞机等不同力量运用情况有了全面掌握。当晚,围绕人员力量分配、保障需求计算等问题,陈立昕与组员们再次展开深入探讨,重新构建救治阶梯,困惑已久的问题迎刃而解。

现地教学,使学员们在想定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现场印证,制订的方案计划更加贴合实际。

“能打仗、打胜仗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该院教务部门负责人表示,“现地教学课程改造,缩短了院校培养与部队实际要求的距离,提高了人才培养与未来战争需要的匹配度。”

岭南腹地,烈日炎炎。特种驾驶、意志障碍、近距离射击……演训场上,特战尖兵们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赢得现场学员一片喝彩。

这时,负责现场教学的孙教官提问道:“特战队员往往需要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怎么实现装备维修保障?”

“成立一支专业抢修队,深入‘敌’后进行应急抢修”“设置常见故障排查的故障包,让特战队员在战场也能快速操作,自主维修”……学员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通过这门‘特种作战与装备运用’课程,我们不仅要让学员们了解特种部队作战能力、装备特点等,还要放到联合作战环境下,引导他们思考勤务保障力量如何适应战场需求、更好地发挥作用。”孙教官说。

来自某特战旅的孙教官,不仅是特种作战领域的行家里手,也是学院专职教官群体的佼佼者,全程参与了现地教学课程的体系化改造。

“随着战争形态加速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未来战场上,后勤不但要先行,还要做好先战的准备。”孙教官对此深有感触,“联合勤务指挥员必须研战知战、能战善战,服务战斗力也是课程设计的唯一标准。”

如今,越来越多像孙教官这样的专职教官主导现地教学课程设计,他们运用实践经验改造课程框架、丰富教学内容,赢得教员、学员们一致好评:“从校园课堂谈兵走向战场实地练兵,教学育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有效,人岗相宜、战味十足!”

“教学只有始终与战场‘对表’,才能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阵长啸声中,显示屏幕里,均匀的水雾从上千个喷嘴中喷涌而出,温度曲线不断下降。从20℃到0℃,再到零下20℃、零下30℃……机翼上慢慢结出厚厚的冰层。

“风洞试验,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关,却是武器装备建设的重要支撑。”站在一座座高端风洞试验场前,教员槐芙利的语气格外坚定有力,“设计武器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

走进某单位结冰风洞试验大厅,在场所有人屏气凝神,认真聆听科研人员的讲解演示。从战机到导弹,从飞船到新概念飞行器……我国几乎所有涉及空气动力学的重大工程,都在这个世界级的风洞群里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后定型。

听完槐芙利所作的以“空气动力试验与高新装备建设发展”为主题的教学讲评,该单位一位研究员不禁竖起大拇指:“没想到,教员对前沿领域研究了解这么透彻!”

事实上,这门课程去年才被纳入现地教学体系,槐芙利的研究方向也和空气动力关联不大。

没有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口专家人才,为何还要增加这门课?面对记者的不解,学院领导讲述了其中缘由——

过去,现地教学主要依托协作单位,课程内容相对保守,在学员中一直反响平平。现地教学课程改造实施以来,该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将教学效果、学员评价、服务作战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动态优化现地教学点位和内容。

“为战育人,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培养联合勤务指挥人才,必须下大力气强化科技素养。”人才培养的理念之变,也在影响着现地教学课程的体系之变。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科技创新相关内容比重,受到学员热烈欢迎。

轻点鼠标,形状结构各异的装备零部件三维图像、详细数据随机出现在屏幕中;机器轰鸣,随着机械臂上下自如精准操作,短短十几分钟,一个全新的零件已经“初具雏形”……某工厂再制造中心,学员们屏气凝神,观摩工厂人员演示利用3D打印技术对舰船关键零部件进行再制造,精准高效的操作引发全场惊叹。

演示结束,大家迫不及待地围上前去,与技术专家进行深度交流:装备器材如何建立采购、维修链路;高新技术和新型材料能否进一步拓展运用……

交流增进理解,碰撞产生火花。“来自部队一线的经验、做法,针对性很强,对我们后期研发、优化调整很有帮助。”学员们每到一个单位,就带来一场“头脑风暴”,不少单位表示,希望部队官兵多提反馈意见,让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作战。

“战争形态、样式在不断更新变化,教学只有始终与战场‘对表’,才能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该院领导说。

如今,翻开该院现地教学“行程单”,从地方高校到科研院所,从武器装备研制机构到高新技术单位,学员们在备战打仗一线感知“战场温度”,在科技前沿感知“思维锐度”,在大国重器前感受“中国速度”……

以联合、向战、创新为牵引,一场联合勤务人才“淬火记”正在该院持续上演,一批批新型联合勤务指挥人才从这里走向未来。(彭冰洁)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