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个维度 践行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2025-01-07 12:34:57 来源: sp20250107

  【专家视点】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从农业基础薄弱的“弱鸟”到践行大食物观的“山海粮仓”,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市场主导、绿色发展四个维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首先,大食物观的根基在于耕地,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为第一要义。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运用农机、农艺、生物等措施,切实保护耕地地力,推进粮食生产在有限耕地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效,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其次,发挥山海兼备优势,向森林、海洋要食物。在传统粮食观视角下,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征是农业生产的劣势,但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却是开发食物来源的独特优势。宜林则林,福建突出开发茶油、锥栗、笋竹等系列森林食品,延伸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巴戟天、灵芝、黄精、绞股蓝、建莲子、太子参等“福九味”药食同源产品产业链,统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经济业态,打造“绿色粮库”;宜渔则渔,福建开辟特色“海洋牧场”,发展海水养殖和近内海捕捞,已形成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漳州牡蛎、霞浦海带、晋江紫菜、霞浦海参、福清对虾、福州烤鳗等渔业“土特产”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最后,推广菌草新兴生态农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福建充分发挥菌草技术的特色资源优势,“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以草代粮”发展畜禽业,打造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以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完善食物供应链,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如今,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优化升级农业全产业链成为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农业产前环节,推动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研发智能农机装备帮助农民高效实现耕、种、管、收,同时保障人才下沉乡镇、农田,以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小院”模式服务农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等。其次,在农业产中环节,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利用四荒地、盐碱地等非耕地建设设施大棚,推广应用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智能控制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智能控制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集约化、智能化畜禽养殖,拓宽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和“肉案子”。最后,在农业产后环节,打通一、二、三产间界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物流,拓展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渠道,缩短流通链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以市场为主导更好满足百姓食物消费需求。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二是发挥市场参与主体优势,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诸如农业生产性服务、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不同主体充分发挥好比较经营优势和组织联合优势,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以绿色发展巩固树立大食物观。以“绿水青山”为发展前提,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践行大食物观。一是坚持绿色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开发森林、海洋食物资源潜力和挖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的同时,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处理好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农业企业参与绿色认证,推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农业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品牌。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打造“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全环节、跨部门联通的追溯平台,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全环节追溯,从而推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作者:王建南 张瑞琛,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