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1:02:11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 北京9月26日电 题:“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张燮林:与“国球”结缘一生
作者 国璇
“1988年,乒乓球第一次进入奥运会,女单领奖台上就升起了三面五星红旗,这是很难出现的。”向 中新社 记者讲起“三面红旗”的故事,当时率队参赛的功勋教练张燮林脸上仍难掩激动。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84岁的张燮林被授予“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接受记者采访,回顾起自己与乒乓球结缘的一生,张燮林说,选择乒乓球“绝对无悔”,“很荣幸,乒乓球给了我一切”。
2024年9月,张燮林接受采访。 中新社 记者 郝凌宇 摄成为教练前,张燮林就以独特的直拍长胶削球技术驰名乒坛,变幻莫测的打法让他有了“乒坛魔术师”的称号。然而,他这身本领靠的是自学而成。
小时候张燮林在空地上画一张“球台”,用旧的三合板当原材料自制球拍;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汽轮机厂技校当学徒,张燮林业余时间常坐长途汽车去市区参赛;没有教练指导,他就靠观摩高手打球琢磨技巧,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为上海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中夺得男团金牌后,张燮林面临着成为专业运动员还是留在工厂的选择。对乒乓球割舍不下的热爱让他选择了职业道路,“因为太喜欢了”。
进入国家队后,张燮林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世界大赛,作为“秘密武器”的张燮林在男单角逐中连克两位日本名将,中国队还在男团决赛力压日本队首次夺冠。
图为张燮林球员时期经典的“海底捞月”动作。(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供图)有外媒评论称,这次比赛改变了世界乒坛格局,中国乒乓球运动强势崛起,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作为主力队员的张燮林无疑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第27届世乒赛张燮林担当第一主力,帮助国乒男团首度蝉联世界冠军,并拿到中国队第一个男双冠军;他还在第31届世乒赛与林慧卿搭档,夺得国乒首枚混双金牌。
他的乒乓情缘也并未因退役而结束,而是开启被誉为“点石成金”的执教生涯。转型教练的张燮林始终密切关注世界乒坛的发展潮流,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将邓亚萍招入国家队时,面对其他教练的反对,张燮林认为个子矮可以成为她的优点,因为所有的来球,她都有了扣杀的机会,这也符合世界主流。
狠、快、准、灵,在张燮林的执教下,邓亚萍创造了属于她的时代。张燮林还培养了葛新爱、乔红等一大批世界冠军。截至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他带队取得10届世乒赛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和3枚奥运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三面红旗”的故事更是成为乒坛佳话。
乒乓球这一“舶来”运动在中国长盛不衰,逐渐演变成“国球”,张燮林认为关键在于传承。为应对世界乒坛的多样打法,国乒内部“百花齐放”,两面攻、左推右攻、削球……张燮林根据不同队员因材施教,还要求队员在发球、接发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每个零件质量高,整台机器才能没短板”,在传承中捍卫了“国球”荣耀。
1996年,国际乒联特授予张燮林“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乒乓球的影响力超越了竞技范畴。张燮林还是中美乒乓外交的亲历者,1972年随中国队访美交流,见证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力量;他在联合国总部打过表演赛,也曾受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邀请访问国际奥委会总部。于他而言,乒乓球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友谊的纽带。
退休后,张燮林投身于全民健身事业,积极推广乒乓球运动,不时指导各类赛事。他深感乒乓球运动的“飞跃”,不仅竞技水平提升,而且民间高手很享受乒乓球的快乐,“有的球让人拍案叫绝,真漂亮!”
乒乓球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见证了中国体育由弱到强的历程。巴黎奥运会上,国乒包揽五金,再次展现了中国力量。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国球”结缘数十载,耄耋之年的张燮林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全民能重视体育、健康生活,医院里的人少点,体育馆和公园里的人多点。”(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