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3:38:37 来源: sp20241124
北京有一条南北向主干道,北起六道口,南至西土城,全长约6公里,名为“学院路”。这里,高校林立,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为代表的高校在此聚集。
4月28日,以“校城共生·活力共享”为主题的第三届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该年会是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活动“城事”创新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于此,探讨校城融合之道,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城市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院路科研院所云集,高等院校林立,科技企业众多,智力资源密集,人文底蕴深厚。”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说,学院路应充分发挥这一区域资源优势,加强辖区对高校院所优质成果转化项目的承接力度,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表示,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浪潮掀起的颠覆性变革,学院路应围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完善创新街区生态体系,突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面实现更深层次合作,努力打造校城融合发展的典范。
高校在推动校城共生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如何发挥优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学因城而兴,城市因校而盛,这是相互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见晖认为,政产学研用金是未来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
“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学校积极回应北京市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地下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通过世界地球日等活动,面向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开展地学科普和防灾减灾等知识宣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怀春说。
在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看来,实现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发展,首先是理解,理解所在城市的政策定位和发展需求;其次是融入,这种融入不仅是主动参与活动,还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最后是服务,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政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武和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表达了类似观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崔希民介绍,他们学校不仅通过利用煤炭资源点亮了万家灯火,未来还将与学院路街道在公众科普、煤炭精细化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学院路的高质量发展。
(实习记者 宗诗涵)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