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共话: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12-30 00:15:57 来源: sp20241230

  过去一年,中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眼下,春耕备耕次第展开、农货特产远销各地、乡村旅游热闹红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端牢饭碗信心足

  2023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越来越足。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说,她所在的合作社已经建设了智慧农场。“通过引进数字化农机管理中心、地面物联网、可视化云平台、北斗自动导航和无人驾驶系统等设备,传统农业加快向数字农业转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杨松说,六盘水海拔高,气候多样,土地贫瘠,对种子的要求较高。当地因地定株,做好良种选育和推广。“去年我们试种了抗风性强的玉米新品种,比传统品种早一个月成熟。丰收时节,附近的农户纷纷赶来看效果,好种子能让农民多挣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一直关注黑土地保护。他在调研中发现,不科学的玉米秸秆离田会导致黑土耕层流失。“用好养好黑土地,关乎大国粮仓的丰盈。我建议设立秸秆打包带土全链条评价体系,加快秸秆打捆机除尘设备升级换代,从源头降低带土量。”姜明说。

  因地制宜兴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可以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田间地头的直播“带货”,让农特好物成了“爆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建议各地与电商协会、职业院校合作,实施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通过电商直播、品牌营销、物流与仓库管理等专业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队伍,让返乡青年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近期正为推动完善当地生猪冷链分割屠宰产业链和蔬菜产业现代化想办法,“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李志娟说,“搞乡村特色产业要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条件,让更多农民从产业增值中持续受益。”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说,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转变,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科学养殖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助力农户走上现代化的绿色农业之路。

  “乡村全面振兴没有可以照搬照套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说,乡村全面振兴要强化片区共建思维,探索以多个村庄为单位,打造联村特色产业,形成片区产业链。

  唱响文旅“融合曲”

  乡土村落的文化脉动与生机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河南打响了信阳茶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乡风更文明、产业更兴旺。”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说,乡村地区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村民生活品质。

  “下庄村百姓以前只能种种地,现在特色产业、旅游,样样都做得很巴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下庄村从村口到村里落差达1000多米,以前仅靠绝壁上的一条小路出村。如今,村里人开凿出山路,路通了,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来了。“扎染人才重拾技艺,开起扎染手工艺坊;村民可以在民宿客房部做卫生、去食堂帮厨、当讲解员,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下庄人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毛相林说。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党委书记陈晓拴建议,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乡村旅游点修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进一步营造文明规范有序的乡村旅游环境。

  (本报记者闫伊乔、郑智文参与采写)

  闫伊乔、郑智文参与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