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5:50:36 来源: sp20241116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基强国建设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之二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作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科学判断,“公平”与“质量”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持久动力。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迈向提质扩优新起点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具有重要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
当“有学上”成为现实,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呼唤基础教育迈向提质扩优新起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顶层设计定方案,纲举目张。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发展目标,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锚定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
两份《意见》不约而同,指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仅今年以来,现有优质中小学校“一校一案”制定挖潜扩容方案的有1.4万所,新增优质中小学1609所,共新增优质学位193.7万个。
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德清县‘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相结合的模式,让小规模乡村学校也做到了班班有专业教师,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共同富裕’。”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陶卫虎说。
面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德清县教育局健全城乡学校的帮扶机制,通过“县管校聘”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矛盾;打造城乡学校远程同步课堂教室,建立新型“莫干山云”艺术互联网学校,有效缓解了艺术类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而在云南省海拔最高、地处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德钦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之路是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缩影,其背后是国家层面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政策导向。
德钦县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补齐教育短板的重点工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民生工程,着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幼儿园达到48所,比2011年增加47所。
在黑龙江,坚持挖潜扩容,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已经成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该省通过遴选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示范区、示范校、示范学科、示范课题,常态化开展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是重大民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办好办强基础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奠基作用。
齐心协力抓落实,握指成拳。
在“幼有所育”的基础上实现“幼有优育”。甘肃省1000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近3000多所农村园和民办园,通过优质园带动,促进农村园提质。
县域高中建设不断加强。湖南省启动实施100所县中“徐特立项目”建设,并将其列为“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引领带动全省县中的标准化建设。
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以上,在此基础上,特殊教育向学前、高中以上阶段两端延伸拓展全面推动,特殊儿童青少年就学机会不断增加。
昂起高等教育龙头
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智能海洋装备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满足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海洋资源和能源开发需求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程亮介绍:“从入学开始,我们为学生安排一对一指导老师,力求培养一批跨行业未来领军人才。”
专业调整的背后,是突出需求导向,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拓新补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近年来,教育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部署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牢记嘱托,锚定育人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大逻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不断提升人才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看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出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扎实推进,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构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迅速推广,157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了1800余个科技小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社会服务于一体,扎根中国解民生、治学问,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合作平台,探索了一条高校与农村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协同推进的新路,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01计划”启动从基础着手,着眼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聚焦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核心要素,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试点的计算机领域,向基础学科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铺开,志在“画龙点睛”。
聚焦关键任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全面布局。建好核心要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
看以服务支撑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勇担龙头使命。
“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重组胶原蛋白研究的开拓者”范代娣……他们走出校园投身科研,大国重器锻造离不开高校力量,大国工程实施离不开高校贡献。高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科研正在不断强化。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行业企业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展开科研攻关,5198个核心课题成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
围绕深化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攻关,优化成果转化,更多高校抢占制高点,挺进“无人区”,聚焦关键技术,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踔厉奋发,全力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是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中职毕业的李启士的人生故事为这一主题写下生动注脚。
2008年,18岁的李启士毕业于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他刻苦钻研,磨炼技能,从青岛市技术能手,到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李启士走上了一条技能成才之路。
无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故事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越是波澜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成。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
与此同时,“一体两翼”工作部署高位推进、有序布局。8个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激发省级政府领导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批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今年,在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诞生将满一年之际,又一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
职普融通链接教育链、人才链——
此次成立的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中,有19所普通高校、33所职业院校,实现了共同体内的职普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阶段横向沟通、纵向交叉衔接沟通,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教育彼此通联的新的育人结构;共同体内既有普通高校培养的高技术人才,也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
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体制。
产教融合链接产业链、创新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其突出的办学优势。集合院校与企业,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共同体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0到1”的原始创新和“1到10”的应用创新串成创新链条。
号角吹响,扬帆远航。
面向未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文字 | 郑翅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