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1:26:32 来源: sp20241102
今年是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的第七年,一座蒸蒸日上的未来之城已现雏形。对于雄安,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七年来,这座面向未来的城市,也在精心发掘深埋脚下的历史沧桑,一条奔淌的文脉正接入城市的经络,形塑“千年之城”的精神内核。8座古城遗址、4000多件文物,串起了一段八千余年不曾中断的人类活动史,历史的千年与未来的千年,在雄安重叠。
文脉千年
雄安新区,塔吊林立,万物生长。一座关乎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在崛起。谁又能想到,在这片厚土之下,还埋藏着幽燕故事,两汉遗存,隋唐的城址,和宋辽的古战场?
距离崭新的雄安体育中心不远,位于容城县南阳村的南阳遗址正在发掘。这里有可能被证实是一座燕国的都邑。
“雄安考古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进一步寻觅、梳理、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源流。”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负责人雷建红说,史料记载燕曾五次迁都,春秋初期燕桓侯徙于“临易”,战国中期燕文公迁“易”。通过发掘基本确认,南阳遗址曾经是一座战国大城,这里出土了铜鼎、铜壶和大量刀币,让我们距离燕国都城更近了一步。
在雄安,从战国、汉唐、五代、宋辽到明清,南阳遗址、古贤遗址、城子遗址、古州城、鄚州城、雄州城、安新古城、安州古城等8座古城遗址错落层叠、均已大体探明。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年代更是从新石器时期,延续至夏商周以降,贯穿起一条8000年不曾中断的人类活动史。
以雄安为坐标,这里是农耕、渔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齐鲁、燕赵与戎狄曾在此碰撞融合。雄安“质朴劲勇”的精神气质,“轻生尚义”的家国情怀,从慷慨悲歌中升起,在金戈铁马中淬炼,于“兼容开放”中融会一体。
水润千年
“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地表经历着沧桑变化,水井的位置千年不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领队何岁利说,2020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古州城城墙遗址内侧发掘出一口掩埋千年的砖井,水旋即涌出,瞬间灵气充盈。
从这口井里,考古发掘出土了隋代的青瓷和残碑,揭开了古州城身世之谜。这里西北不远便是白洋淀,鄚州城遗址等同样毗邻白洋淀。水是千年兴衰的密码,一座座古城,记录着白洋淀在悠长岁月里孕育文明,润养生民。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汇聚九河,水域三百余平方公里,涵养湿地生态,堪称华北之肾。根据地质水文研究,不仅是白洋淀滋养了这方土地的繁荣,千百年人间烟火,也在不断重塑白洋淀。
战国雄主燕昭王,曾在此修建五百里长堤,兼有军事和防洪功效,称为燕南长城。它奠定了白洋淀北部边界的基础。一千年前,宋辽在此对峙。北宋为防御北方骑兵,将河流、湖泊、池沼连成天堑,构筑“溏泺工程”,形成了今日白洋淀的前身。
水系惠泽雄安先民,这里成为北国江南,鱼米之乡,形成了华北造船与航运中心。考古发掘,让一座座因水而兴的古城重现于世,诉说着它们与水的不解情缘,也为我们展开一幅人水共生的千年画卷。
与自然和谐,与山水相依,是先人朴素的智慧,是历久弥新的传承。今日雄安新区,再次以水承载城市的灵魂,以水贯通城市的经络。得千年水脉润养,千年之城,正拔节生长。
从千年到千年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在雄安,考古先行,先于规划建设、土地出让。在新区2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联合考古队13支队伍拉网式探查。7年时间,脚下千年文脉日渐清晰,它将融入城市血脉,形塑城市内核。
一座伟大的城市,需要有其伟大的文化,来充盈城的经络,濡养人的内心。中国城市与世界大多数城市不同,脚下都有5000年甚至更长未曾间断的历史。考古为雄安规划建设确保了“精度”,为城市的内核带来了“深度”,更为未来的城市建造划出“标度”。
“雄安新区并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路,未来的千年之城和过去的千年之城,在这里交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
打开地图,可以看出,海岳大街原本笔直的路网,为了保护南阳遗址,规划做出精确避让。当雄鄚路二期工程遇到古州和鄚州城遗址,也一样选择了绕行。
在雄安,可以看到城市日益丰盈的骨骼和肌肉,更能感受到从大地延续而来的历史文脉,从时间洪流注入的气韵灵魂。一座城市,是古与今的交叠,是自然与人文相互的赋能。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讲道:“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如何承接过往,面向未来,站在八千年积淀之上的雄安,正待重新定义,全新书写。历史托起雄安,雄安将新的历史写入未来。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