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6:11:15 来源: sp20241223
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分别向2024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开幕式致贺信。
在贺信中,习主席指出,中哈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共同谱写了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诗篇”。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从长安出发,伴着驼铃风沙,一路西行,踏出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正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
在哈萨克斯坦一个叫扎尔肯特的小城,至今留有中哈文化融合的印记。穿过扎尔肯特古朴的街道,可以看到一座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和中亚风格拱门“混搭”的博物馆——扎尔肯特清真寺建筑与艺术博物馆。进入院子,回廊、飞檐、宫灯等映入眼帘,满满“中国风”。曾经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集聚于此,造就了这座被称为“文明交汇融通见证”的建筑。
1700公里的共同边界,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一条古丝绸之路,将中哈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驼铃声早已淡出历史,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这是2023年9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拍摄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园。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正是在这次演讲中,习主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按下“一带一路”启动键。其间,习主席还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哈萨克斯坦小伙鲁斯兰等多个中哈友谊故事。
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贫病交加之际,他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冼星海纪念碑。
至今,在阿拉木图还有一条冼星海大道,街头拐角处矗立着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德尔甘在回忆家人对冼星海的救助时深情说道:“全家之所以在生活拮据、冒着风险的情况下,也要救助冼星海,是因为哈萨克斯坦人和中国人自古就有患难相助的传统。”“哈中世代友好的历史记忆早已写入了我们的基因,代代相传。”
因为习主席的讲述,哈萨克斯坦小伙鲁斯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在中国留学期间,鲁斯兰无偿捐献被称为“熊猫血”的稀有血型RH阴性血,累计献血量超过5000毫升,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熊猫侠”。习主席在演讲中称赞鲁斯兰是“中哈友谊的使者”。
如今,鲁斯兰已成为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的全球新闻官。鲁斯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个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还有很多这样的青年,他们在对方的国家学习和生活,将在异国他乡的成长汇聚成让中哈不断走近彼此的路。来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由娜丝佳就是其中一位,在中国的留学生活让她更加了解中国,也更喜爱中国。由娜丝佳说:“会将在中国所学知识,教授给哈萨克斯坦的学生们,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
市民走在哈萨克斯坦首都街头,他们身后是著名的“可汗之帐”购物中心。
民心相通是中哈关系发展的基石。在致2024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开幕式的贺信中,习主席将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喻为“中哈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中哈两国以“心联通”为纽带,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中哈互免签证协定落地生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开设的5所孔子学院顺利运营,首家鲁班工坊在东哈萨克斯坦州正式揭牌试运行;4所中国高校设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两所院校开设哈萨克语专业;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感人故事被搬上银幕;《舌尖上的中国》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走进哈萨克斯坦千家万户……
2024年,在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框架下,超过35项活动将举办。
哈萨克斯坦有广袤辽阔的草原、壮美巍峨的山河、热情好客的人民。正如习主席所说,希望两国以旅游年为契机,“赓续千年友谊”,“携手建设好中哈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