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如何互动交流?考古学界专家学者聚焦研讨

发布时间:2024-11-22 16:53:0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四川广汉10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既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的青铜文明之间如何互动交流,长期以来颇受考古学界关注与研究。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10月18日至20日在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四川广汉举行,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交流探讨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青铜文明最新研究成果。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德阳市市长刘光强、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国祥主持开幕式。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会场。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在主旨演讲与学术研讨环节,考古专家学者代表通过10多场主题报告,分别展示长江流域和相关地区青铜时代田野考古发现及多学科研究成果,深化区域文明交流与互动的考古学阐释。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说,根据对月亮湾地点再次进行考古发掘与勘探,推测该地区很可能是三星堆石器主要的原料产地。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董静透露,该馆将立足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加强展陈展示数字化、智慧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开展以来,多个考古项目取得新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指出,从考古资料中,可以得出商周时期吴越地区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文化交流等重要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称,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确认苏州古城就是春秋晚期吴都姑苏城所在地,也是楚江东郡—春申君城和秦汉会稽郡城所在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说,2023至2024年殷墟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了殷墟(大邑商)规划与布局、商文化与商代社会的研究。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忠华认为,云南青铜时代始于夏中期,止于东汉初期,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存类型丰富、特色鲜明。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称,城洋铜器群和宝山文化的创造者应属早期巴文化族群,且城洋地区是早期巴文化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代表合影。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成林说,湖南商周青铜器至少由殷墟二期前后青铜器、殷墟二期及以后所谓“商代南方青铜器”、商末周初青铜器三部分组成。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指出,从文化面貌上看,无锡的商代遗存均明显兼具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特色,正好处于两个文化的交流融合区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说,从大考古学视角看,夏商周三代具有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共性,“三代同源”背后的多源与共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一统。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占卜所用甲骨发现较少但分布较广,考古实证占卜术在这一时期仍然较为盛行,并出现多元化、阴阳五行化、礼制化等许多新特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地点发现夏商时期与铜矿冶生产有关的遗存,结合考古背景可知存在早期小规模矿冶生产活动。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爱冰认为,安徽沿江地区铜矿冶遗产展现出采矿—冶炼—铸造一体化的冶金工业体系,是古代中国科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物证。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指出,根据对夷、夏造字本意的考察,夷为蹲踞、夏为跽坐,所谓的夷、夏之别,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族群在坐姿和行为礼节方面的差异。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指出,考古研究对湖北两处遗址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留物初步分析,没有看到加工奶制品的迹象,这可能和南方人群的乳糖不耐或反刍动物的用途相关。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施劲松作会议总结表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新材料,使考古学界能建立起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与中原地区及其他区域的联系,让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图景更加完整、更加立体。

  他强调,今后考古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研究,并继续深入考察资源、技术、观念、人口的互动,探寻文化交流的动因、方式与结果,还应当开展环境、资源、技术、交通、族群、宗教信仰和社会面貌等专题研究,以突破区域界限,获得更具整体性的认识。(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