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3:43:41 来源: sp20241215
鲁迅部分作品初版本。 杜建坡摄
鲁迅“绿林树屋”复原场景。 杜建坡摄
郭沫若《女神》初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观众参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展”。 杜建坡摄
“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现场。 杜建坡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有一条文学馆路,因坐落于此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而得名。
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座文学类博物馆,2000年新馆开放。新馆建筑设计将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庭院与江南园林造园手法结合,绿树掩映的建筑周围,伫立着文学大师们的雕像。
中国现代文学馆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期刊、手稿、书信、字画等藏品92.98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0件;所属茅盾故居1985年对外开放,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国现代文学馆兼具文学资料收藏、研究、展览等功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宝库,也是中国文学界与世界沟通的窗口。
展示珍贵书籍手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基本陈列,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分为“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学革命”“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战火洗礼中的文学”“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文学”7个单元,包含700多位作家、600件手稿和图书、4000多张图片,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呈现了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创作成果。
在“五四文学革命”单元,鲁迅的“绿林书屋”复原场景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1923年12月,鲁迅借钱买下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的6间旧房,并着手改建。他在北房堂屋后搭出一间平顶灰棚,作为工作室兼卧室,这种房屋被老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阳光透过大窗洒在屋内简朴的家具上,窗外树影婆娑。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这里写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彷徨》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鲁迅与青年们常在房中畅谈,这段美好时光在许多青年作家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书房前的展柜里陈列着鲁迅出版的书籍,其中有《域外小说集》《北平笺谱》《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初版本,存世很少,弥足珍贵。
在另一侧的郭沫若主题展区,1921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女神》引人注目。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主任王雪介绍,《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8年到1920年间的主要诗作,确立了郭沫若作为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堪称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此书初版本由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收藏。唐弢逝世后,家人将其收藏的4万余册书刊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中不乏孤本和珍藏本。对此,巴金先生曾说:“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泛黄的稿纸上,留下了茅盾先生隽秀的笔迹。“这是《子夜》手稿及创作提纲,是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部小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初名《夕阳》,后来出版单行本,改名为《子夜》。虽然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这份手稿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十分可贵。”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介绍,茅盾逝世前,表示愿意将他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及手稿交给现代文学馆保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现代文学馆的内设机构。
冰心《繁星》《春水》初版本、郁达夫赠鲁迅诗、巴金《家》第四版空白页中作者亲手画的座次图、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及写作时用过的砚台、《红岩》最后定稿的原稿稿本……一件件珍贵文物,凝聚着作家的心血,诉说着文学创作、名家交往的动人故事。
呈现作家创作空间
“除了展示实物、图片,我们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增强展览的艺术感染力和互动性。”王军说。
1986年,路遥《平凡的世界》出版。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全景式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激励了无数读者拼搏奋进,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路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展厅中不仅展示了《平凡的世界》初版本,还有黄土高原、窑洞与劳作者的微缩场景,展柜旁的屏幕上播放着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多角度体现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
2019年,作家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王蒙笔耕70余载,着力描绘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展厅中设置了“与王蒙先生面对面”电子互动屏,观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与王蒙对话:“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点击屏幕上的对话框,便能看到王蒙谈这些问题的视频。
书房之于作家,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作家安放心灵的空间,也是文学作品的“产房”。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常设展之一,“现代作家书房展”还原了冰心、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王辛笛、萧军、叶君健、李健吾、柏杨10位作家的书房,其中陈设的桌椅和文房四宝等物品都是作家使用过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作家的生活情趣。
走近冰心书房,天蓝色的格子床单,花瓶里的玫瑰花,书桌上的白海螺、贝壳工艺品、小猫摆件,带给观众亲切而素雅的感觉。墙上悬挂着冰心立于海边的画像和赵朴初书法作品。一个大玻璃柜里装满了信件和明信片。“这是全国各地读者写给冰心的信,冰心将它们妥善保存,展厅中展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王雪说。
萧军的“蜗蜗居”位于北京什刹海畔鸦儿胡同,由储藏室改造而成,内设一张三屉桌,桌上立一小书柜,一盏台灯。虽然书房狭小,但萧军毫不介意,读书写作,乐在其中。1987年分到新房后,萧军仍不愿离开“蜗蜗居”。时光流逝,“蜗蜗居”日历却永远停在了1988年6月22日——萧军离世的日子。
台湾作家柏杨的书房里放置着台式电脑、电话机,更具现代气息。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柏杨研究中心,柏杨捐赠的上万件珍贵手稿和文献入藏馆内,柏杨在台北手书贺词“重回大陆真好”。
“我很喜欢这样的展览形式,能够走近作家的写作空间,真实地感受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环境。”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员文西说。
打造文学交流平台
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专题展,如“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和他的世界”等。
2023年7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开幕,展出巴金《赴朝日记》原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等233件文物。作家们在抗美援朝战场前线写下的日记、拍摄的照片,带观众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该展厅出口处有一台电子互动设备。参观者将观展感受写在触摸屏上,点击“提交”,留言内容就显示在大屏幕上,形成电子留言墙。有小学生画了红领巾,还有中学生留言感谢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发展。该设备具有拍照功能,参观者可以与自己的留言合影,传到手机上保存。
除了策划精彩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还经常举办文学研讨和交流活动。3月12日,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及夫人一行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访问,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座谈;3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光辉岁月,携手同行”港澳文学畅谈会与“文学之梦,海阔天空”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在现代文学馆举行,港澳作家同内地作家、学者深入交流,分享创作体验,共叙家国情怀。
现代文学馆与大中小学合作,开展德育课、红色公开课、主题文学课及研学活动,将文学馆打造成“第二课堂”,让青少年在文学沃土中获得精神滋养。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知识文化,直播展览和文学活动、讲座,推送文学知识类短视频或笔记,目前已形成“文学冷知识”“馆中谈艺三分钟”“为你荐书”等系列。
王军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单位,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文学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文学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馆藏研究和展览策划,探索全媒体时代文学博物馆的发展新路径,在展览中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打造文学博物馆数字地图,建设名家故居数智场景,制作线上展览,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彩的体验。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