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0:34:30 来源: sp20241122
这是在北京市北土城路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源自中国 造福世界——外籍记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
对于肯尼亚《星报》记者摩西·奥加达·奥迪安博而言,前来报道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让他倍感亲切的经历。
在肯尼亚,许多当地人对“一带一路”并不陌生。十年前由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从愿景变为现实。
“十年来,中国做了很多工作来帮助非洲提高发展水平。非洲的公路、铁路和互联网建设正不断取得进步。”奥迪安博说。他看到,包括蒙内铁路在内,许多肯中共建的“一带一路”项目实实在在地促进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就业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届高峰论坛备受瞩目。论坛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有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参会嘉宾注册人数超过4000人。
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记者前来报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外籍记者纷纷表达出相似的观点:这是一条中国倡议、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
10月17日,记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共助互联互通
吉布提《民族报》记者基纳迪·易卜拉欣·侯赛因认真聆听了习近平主席18日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他对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感到振奋。
“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帮助我的国家建设了很多铁路、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不是梦,这是现实。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很多非洲发展所需的双赢项目,相信此次宣布的八项行动能为非洲带来更大的发展。
同样来自非洲的毛里塔尼亚《消息报》主编艾哈迈德·穆斯塔法,对中国支持建设的友谊港扩建项目称赞有加:“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有效促进了毛里塔尼亚及周边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还帮助我们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道路、桥梁、医院等。”艾哈迈德·穆斯塔法说,这些惠及民生的项目让他印象深刻。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的克劳迪娅·塔莉首次参加论坛报道,她的国家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规划的太平洋岛国。
“近年来,多个‘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巴新开工,我们的国家得以进行港口、公路、机场改造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克劳迪娅·塔莉说。
她还特别提到菌草技术,“这项技术让我们国家的农民受益”。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系列研讨会等交流合作形式,这项源自中国的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被广泛应用,不少人靠菌草技术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扎根。
这是10月17日在北京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共促文明交流
在论坛新闻中心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哈萨克斯坦BAQ通讯社记者古尔然·拉曼库洛娃饶有兴致地体验着手绘彩塑京剧脸谱。在这里,除了彩塑京剧脸谱,还有木版水印、景泰蓝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外籍记者可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脸谱我认识,它叫孙悟空。我去年曾在北京看过一场京剧表演,讲的就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古尔然说。
借助报道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古尔然到访过中国很多城市,包括上海、重庆、青岛、兰州、成都、西安等。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位与会的外籍记者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据统计,60余个共建国家的城市同中国城市结成1000余对友好城市。72个国家和地区的352家民间组织结成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开展民生项目和各类活动500余项,成为共建国家民间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叙利亚的阿勒颇、巴尔米拉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与中国颇有渊源。叙利亚《复兴报》记者比拉勒·迪卜热情地推介了这两座城市,并表示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今天再次发挥作用的历史道路”。
“是‘一带一路’将叙利亚和中国的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他说。
10月16日,参会记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参观展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共谋全球发展
从事新闻工作已5年的古尔然见证了哈中两国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她说,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主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这一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实现对接,一批产能和投资合作项目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
中哈合作建设的中亚最大风电场札纳塔斯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今年9月,古尔然参观了这一项目。她实地了解到,中方企业不仅带来了设备和投资,还对哈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为哈萨克斯坦培养了清洁能源本土人才。
“这个风电项目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为哈萨克斯坦减贫作出了贡献,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写照。”古尔然说。
在一些外籍记者眼中,内涵丰富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完善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中多次出现的“共赢”一词,刚果(金)《繁荣报》记者利布利·姆方德尔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中国将进一步携手共建国家推动和促进全球发展。”
塞内加尔《塞内网》副总编阿娃·法耶在论坛上着重关注“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健康、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潜能和动态。
她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塞内加尔和中国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理念。
今日俄罗斯记者哈立德·贾布尔看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造福世界的重要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完善全球发展模式所作的巨大而不懈的努力。这次参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的数量就显示出了这些努力的感召力。”
他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全球发展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令世界瞩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造福世界。”哈立德·贾布尔说,“在这条路上,中国拥有许许多多交心的好伙伴。”(记者肖逸晨、刘杰、高春霄、陈晨、龙瑶、王秀琼、陈雨峥)
(责编:贾文婷、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