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2:43:57 来源: sp20241215
近年来,随着全球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领域原创性成果频出。如何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和建设高水平支撑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取得颠覆性进展?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医学融合了多学科的“基因”与“骨血”。应当全面加强医学与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联系与研究,形成融通局面。
颠覆性医学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与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息息相关。“在具体研究中,我们要面向前沿、抓住共性难题开展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认为,得益于基础理论的突破、知识的革新、手段的提升,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向前发展。
以走入临床阶段的治疗性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例,这些为医疗行业、医药产业带来变革的技术中凝结着大量跨学科、多领域基础研究新发现。
交叉融合是医学基础研究中孕育新发现的“摇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看来,搞基础研究要从学术角度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遗传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能只懂遗传学。例如,研究神经系统遗传病,还要懂电生理和发育生物学。因此,应形成跨学系、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构筑跨学科人才基础是实现医学与多学科深度融通的关键。王辰表示,协和医学院采用“4+4”医学教育模式,并与其他大学合办“协和医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医学教育中体现多学科融合,在医学发展中体现医学的多学科性。
为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临床医学人才评价试点改革等举措,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良好学术生态,探索我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基础研究的融合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支撑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医学基础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建设实验细胞、人脑组织、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三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国民健康调查和国人生理参数、遗传病基因鉴定与诊断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持续推进基础与临床交叉融合,产出多项“从0到1”的医学创新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医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学科融合、形成合力挑战前沿难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催生更多科研成果,形成“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良好学术体系。
(记者 张佳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