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浇灌“一带一路”友谊之花

发布时间:2024-12-15 14:51:42 来源: sp20241215

  【一线见闻】

  在印尼的泰瑞特(Terate)村,村民们依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这里的生活传统。而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村民赖以生存的水道河口经常被淤泥阻塞。旱季时,随着水位下降,渔船更是无法通行,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中企来此设厂,为这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国家能源集团投建的印尼爪哇电厂(爪哇7号项目)在这里落户后,电厂出资帮助村子清理河口、疏浚河道,航道再次畅通,村民们的生活方便了,生计也有了新的指望。

  秉承“互利共赢”“共同家园”的理念,国家能源集团在印尼投建的系列煤电项目,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和就业,提高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当地煤电产业的完善和升级,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出了远超项目本身的价值。

  23岁的小安是爪哇电厂印尼籍员工,由于技术欠缺,一度面临着失业的危机。为了帮助与小安有类似情况的印尼人把握就业机会,公司决定将中国式的“导师带徒”做法搬来试试。

  中国员工聂鑫选择小安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外国徒弟。因为语言不通,聂鑫只能手把手教,一遍遍示范。业余时间,老聂教小安汉语,小安教老聂印尼语和英语。慢慢地,两人用中、印尼、英三国语言加上手势,基本可以交流了。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小安能够熟练操作了。

  当小安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并得到师傅认可时,他第一时间跟父母、兄弟和未婚妻分享了这份喜悦。父母特意让他从家里带来了20个鸡蛋,作为感谢聂鑫的礼物。小安用中文说:“中国人是朋友,是家人,我向往中国。”

  不只是小安,在中国师傅手把手传授下,当地渔民艾哈迈德赛义夫如今也成为爪哇电厂的一名钢筋工。在电厂项目建设期间,800多名印尼村民来到爪哇7号项目工作。项目方还积极融入当地,造福当地民众,节假日时为困难居民和弱势群体赠送慰问品。

  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加大项目人才“本土化”培养力度,公司设立了印尼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当地专业人才,保障了公司国际项目顺利建设,促进了海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仅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增进了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让民心更加相通。

  在印尼,国家能源集团已投资控股3个火电项目,先后为印尼当地提供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缓解了周边村民们的就业压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今年9月底,一批来自印尼的青年员工来到中国,就企业发展和两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青年进行了交流。通过月饼制作、文艺表演等活动,大家在温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到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中印尼青年们还通过诗歌朗诵、幻灯片演示等形式,围绕数字、绿色、创新、国际人才培养、跨文化融合等主题,分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大家积极交流了各自的工作体悟和企业文化,建立起深厚情谊。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各国青年共同浇灌起“一带一路”的友谊之花。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姚亚奇)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