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6:04:11 来源: sp20241122
坚守三尺讲台三十九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在为学生授课。新华社发
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赋予新时代教师队伍崇高使命,为我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深刻认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深化,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刻阐明了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影响,深化了对教师队伍成长规律的认识,把新时代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为广大教师担当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指明了方向。
教育家精神植根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实践,是以李保国、黄大年、卫兴华、高铭暄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长期躬耕教坛的生动写照,是广大教师长期立德树人实践凝聚起来的价值共识,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职业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价值引领力和实践驱动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交汇点,教育培育人才,人才支撑科技。教育是人才不断涌现的源泉和科技发展的先手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力量。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有利于凝聚教师队伍的精气神,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强国伟大事业,有助于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升教师的岗位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事业成就感。
2.全面领悟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严密的内在逻辑,又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全面领悟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教师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把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强国的“大我”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先生,始终坚持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以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作为终身奋斗目标、毕生精神追求,为人才培养、教育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决定了教师职业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在言传身教中给予学生榜样的示范力量。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既要培根铸魂,也要启智润心。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和精心栽培。教师既需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长规律,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奔跑的赛道,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对学生采用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发掘学生研究潜力,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研究道路,展示出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知识需求越来越多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学习新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就要对课堂充满敬畏之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储满一桶水。最美教师万步炎30多年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突破了国家在海底钻探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成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典范。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仁爱之心托举起学生的成才梦想,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必须厚植家国天下情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师要有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达教授主张并身体力行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人才,提升了我国金融学科人力培养的国际影响力。
3.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高校必须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教师在学史明理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广大教师中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精神世界,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涵养师德师风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高校应大力宣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教师”等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挖掘新时代教育家的先进典型,讲好教育家教书育人故事,讲好身边榜样教师的动人事迹,发挥榜样的感召力和引领力,突出榜样的价值引领,形成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力量,激发广大教师对标先进典型,见贤思齐,以德立身。开展新教师“第一堂课”引荐仪式,隆重举办教师荣休仪式,引导青年教师学习传承老一辈学者的为人之道、治学精神和厚重品格,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使命感,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在躬行教书育人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教师应自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中国实际,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李陈锋 宋东霞,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编:李依环、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