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7:17:38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凉山6月5日电 题:四川凉山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 单鹏 汤雁
吉好也求一家7口曾经挤在山坡上一间矮小的土坯房里。这个家只有一个房间,里面黑黢黢的,空气里夹杂着柴火味,地面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局促的空间里床挨着床,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屋顶是漏的,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这是吉好也求家的老房子,它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旧址。2019年春节后,村民吉好也求一家告别了这座老房子,与其他村民一同易地搬迁至新居——距离三河村旧址数百米远的新三河村。吉好也求的新家不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专门留有客厅和多间卧室,一家人再也不必挤在又小又黑的房子里,而那座老房子作为“文物”,留在了老村子里供游客参观。
吉好也求家生活状况的转变,是凉山州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总人口545万,其中彝族占55.1%,是四川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凉山也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奔康的生动范例,2014年以来累计脱贫105.2万人,现行标准下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今,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凉山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宜居、共同富裕、幸福和美家园。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之中,三河村因地制宜带领民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村民养起了乌金猪和西门塔尔牛,中华蜜蜂等优质品种也被引进,在田间地头,生姜、川牛膝、冬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三河村新貌。王磊摄“引进哪些产业,我们通过了认真评估和科学规划,专家和老百姓商量着来。老百姓会干什么,最擅长做什么,我们就搞什么产业,所以目前各项产业都发展得挺好。”三岔河镇前党委书记何之洲介绍说,以西门塔尔牛为例,该村气候适合肉牛养殖,为解决资金投入,当地向民众发放小额贷款、低息贷款及政府贴息贷款,帮助做大西门塔尔牛养殖,“预计今年年底,全村肉牛养殖总量会达到1200头,到时候三河村将成为昭觉县养牛第一大村。”
随着村里产业增多,吉好也求一家致富门路增多:养牛、养鸡、经营小卖部。从前,吉好也求一家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而去年,吉好也求一家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凉山民族地区乡村呈现出新的风貌。借乡村振兴“东风”,昭觉县解放沟镇大石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曾是一个人居环境“脏乱差”的村庄,而如今,新铺的柏油路从国道延伸至村庄,柏油路两旁是花草和菜地,菜地一旁,黄墙蓝瓦的民房错落有致。
去年6月,凉山出台《凉山州“美丽乡村”行动工作方案》,提出以集中攻坚态势彻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大石头村通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新改建厨房、配套优化庭院20户,新改建厕所、改造提升住房35户,解决居住条件简陋等难题;推动农户家庭生活区、仓储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大石头村还新建民俗文化坝子1个、公共厕所1个、绿化带4.2公里,安装污水管网3.4公里、路灯200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大石头村新貌。王磊摄村民家中也一改过去“大通间”的格局:收拾齐整的客厅、温暖舒适的卧室、整洁明亮的厨房已经是大石头村每家每户的“标配”;沙发、电视、冰箱、冰柜、洗衣机等电器、家具也一应俱全。
一系列改变之中,最受老百姓称道的是“共享猪圈”和“共享牛羊圈”。过去,村民习惯于将牲畜养在庭院之中,导致“门难进、脚难下”。为解决这个难题,大石头村以“小组团”(3至5户)的方式,在村里新建“共享猪圈”5处,改建“共享牛羊圈”2处。“共享猪圈”离家近,“共享牛羊圈”则靠近牧场。此举不仅方便村民养殖,而且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据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介绍,近年来,大石头村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大石头村积极开展就业辅导,确保每家每户至少一人熟练掌握一项劳动技能。
“过去,有些就业培训是‘撒胡椒面’,有些村民还没学会,培训就结束了。”陈劲松说,该村正在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包教包会”:“培训时间上不封顶,村民跟着师傅学,直到学会为止,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希望帮到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在大石头村村头,一块写有“幸福家园大家建,美好生活一起过”的大石头横卧在路旁。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村路整洁,庭院优美,蔬菜在田园里冒出嫩芽,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完)
【编辑:李岩】